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一时红”到“持久火”,铁山街道“示范”先行,走稳乡村振兴进阶路
执“融合之笔”,绘“诗与远方”

▲铁山街道铺展“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铁山街道供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入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上演“智”与“绿”的双重变奏;创新打造后石沟拉呱茶馆等基层服务新场景,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行走铁山街道,处处都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以“绿水青山”为底色,铁山街道正以“农文旅融合”为笔,奋力书写“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农文旅融合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后石沟村,一场由电视剧《温暖的味道》引发的“蝶变”仍在持续。
作为《温暖的味道》的取景地,后石沟村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出圈,吸引了大量游客。然而,村内基础设施薄弱、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狭窄的村路影响车辆顺畅通行,餐饮住宿设施的缺乏使得大量游客选择“一日游”。“游客来了却留不住,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后石沟村党支部书记刘芳说,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铁山街道决定抓住影视流量机遇,将后石沟村打造成集影视文旅、生态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后石沟村持续升级基础设施,将剧中“阳光超市”改造成“印象后石沟”咖啡店,设置农特产品专区;复原“食材花园”,打造吊炉火锅体验馆;依托老茶园,与高校合作开发“印象茉莉”茶品牌;建设天文科普社区,打造“星空经济”。今年“五一”期间,5间主题民宿试运营,汽车露营地投入使用,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节假日来玩的人越来越多了。”74岁的村民杨秀美开心地说。
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的民宿经济更是亮点纷呈。作为片区“田园旅居”乡宿品牌核心项目,杨家山里院子旅居(黄泥巷组团)通过“村集体+企业”模式,租赁闲置宅基地打造民宿集群,植入咖啡、文创等配套业态,带动周边村民成立民宿37家。2024年,该民宿成为新区首家省级五星级民宿;片区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亿元,民宿、餐饮订单同比增长超30%。
“今年端午假期,又迎来一波旅游高峰,我们提前准备,确保游客入住舒心。”院子旅居民宿金牌管家杨园园说,一路走来,她见证了乡村民宿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变化。
“春观樱山、夏游花海、秋尝百果、冬享雪趣”,杨家山里用四季美景编织起全域旅游网。5000亩樱桃、1000亩杜鹃花、1000亩蓝莓等构成“一个五 五个一”特色产业,樱桃果酒、薯干等25个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樱桃采摘节期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户均增收1.3万元;悦享新年新春游园会吸引游客5万人次,民宿订单增长30%。值得一提的是,“格林纳达留学生体验中国年”活动被外交部誉为“公共外交优秀案例”,小山村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产业升级
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
在铁山工业园,智能仓储物流机器人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这片传统工业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智造革命”。2024年,铁山街道以“打造都市智造产业园 跻身百亿俱乐部”为目标,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4亿元,招引总投资约35亿元的14个重点项目,推动20个项目开工建设、8个项目投产,用一连串亮眼数据勾勒出产业升级的清晰脉络。
“我们瞄准海洋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落子,每一步都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铁山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总投资3亿元的东方优度海洋生物化妆品项目落地生根,高端智能液压机床项目投产达效,智能电动游艇研发项目加速推进,这些项目如同珍珠般串起了街道现代化产业链条。总投资超20亿元的新能源锂离子电池消防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等10个待建项目蓄势待发,将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铁山街道建立全流程服务体系,推动10家企业实施增资扩产,引导8家规上工业项目与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联姻。其中,阿伐流体控制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公司通过与高校合作实施技术改造,年工业产值破亿元。除此之外,大张山风电场通过设备更新,年发电量提升20%;曹城山风电场引入智能监控系统,运维效率提高30%。这些“智”与“绿”的双重变奏,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铁山街道聚力打造“铁心为你”营商服务品牌,建立完善企业服务专员制度,组织服务专员深入企业走访了解需求,精准提供服务保障,助力企业发展。通过组建企业服务专员小组、建立健全联络保障机制、建立企业经营信息台账等措施,全面摸清企业经营情况。今年以来,300余名服务专员深入企业一线走访千余次。以深入企业“把脉问诊”为抓手,街道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快享。
针对辖区内传统企业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铁山街道精准提供转型升级、技术研发等要素保障,破解企业发展瓶颈。通过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铁山商会作用,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同时,聚焦企业资金与智力需求,引入金融、人才等资源,助力企业创新发展。通过落实企业资金保障、强化拓展人才招引路径,为企业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财智支持”服务。
党建引领
构筑基层治理“红色堡垒”
在杨家山里红色驿站,一场场红色研学正在进行。作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这里构建“1+N”全域教育阵地体系,设计62门精品课程,年承接培训400余场覆盖3万余人,获评“全国党刊红色教育基地”。杨家山里二村党委等基层党组织获评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近日,铁山街道召开党建引领“暖心老铁”农村老年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动员大会,旨在通过发挥老年群体在传承乡村文化、见证乡村历史、指导农业生产、参与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调动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在前期试点工作中,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活动方案,作为‘金色岁月艺术团’的主要成员之一,鹤翔文艺传播队现有成员40余人,包括退休教师、村民、文艺爱好者,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艺术队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邻里和睦等创作主题,自编自演小品、茂腔、快板、太极拳等节目,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受到了村民好评。”宋家店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华娥说。
作为全区社会工作领域创新突破项目,也是街道激活乡村振兴“银色人才”引擎的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暖心老铁”农村老年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依托各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资源,积极开展多样化活动,助推银发群体在各领域更好实现“老有所为”。围绕乡村振兴、矛盾调处、人居环境整治、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领域,充分挖掘吸纳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群体,配合打造“银龄”智库致富队、老铁拉呱调解队等6支队伍,调动老年群体积极性,引导他们广泛参与乡村产业培育、矛盾调解、理论宣讲、文艺服务、移风易俗、红色文化传承等工作。
基层治理彰显“民生温度”。在社会治理的“考场”上,铁山街道去年用46项民生实事、近万件诉求办结率100%的亮眼成绩单,交出幸福民生答卷。省级新时代“枫桥经验”样板在这里落地生根,“把第一时间交给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响亮口号;“有事您找我,我来帮您办”微心愿二维码年受理诉求近万件,满意率、解决率全市领先;助老大食堂累计助餐21万人次,乡村卫生室升级极大方便了村民家门口看病就医;全市“最美口袋公园”铁山峥嵘公园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
■访谈
铁山街道党工委书记祝增建——
提质提效谋突破 创新创优争一流
今年以来,铁山街道围绕“品质西海岸 红美新铁山”,坚持树立一流标准、激发一流状态、创造一流业绩,实字为先、干字当头,全力以赴谋发展、促振兴、优治理、惠民生,在各领域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聚力转型升级,赋能经济发展“新动能”。聚焦“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围绕“5+5+7”重点产业,持续聚“链”成势。新引进威阀科技自动化生产项目等总投资22.2亿元全生命周期重点项目10个,推动总投资25.65亿元的昊森金属制品厂房改扩建等9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推动产业能级加速跃升。开展“遍访企业、助企纾困”专项行动,走访133家规上企业600余次,协调解决征地、立项、审批等问题45项,持续擦亮“铁心为你”营商环境品牌。
聚力打造样板,激活乡村振兴“强引擎”。以杨家山里省级乡村振兴片区高标准建设、高品质运营为重点,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共同体。挂图推进山里樱桃种业振兴示范基地等7个省、市项目建设,上新印象茉莉茶馆、田园儿童乐园等新场景,培育影视文旅、村咖、茶文化体验等新业态,举办第23届樱桃采摘节等8场主题节庆活动,推出“樱花护照消费券”等52项文旅消费优惠举措,累计接待游客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200万元。获评全省乡村旅游重点镇,入选全省“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优秀案例,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作经验介绍。
聚力主动创稳,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发挥省级新时代“枫桥经验”样板优势,以主动创稳为主轴主线,创新打造后石沟拉呱茶馆、宋家店子“暖心老铁”农村老年志愿服务基地等基层服务新场景,将矛盾调解、普法宣传等融入“喝茶拉呱议事”机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20余件次。厚植法治沃土,全市民法典“进农村·进企业”普法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后石沟村举行,街道获评青岛市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创新开展“暖心老铁”农村老年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打造老铁拉呱调解队等6支“老铁”队伍,激发“银龄”力量新活力,获评新区2025年度社会工作领域创新突破项目。
■采访手记
以融合之笔 绘振兴画卷
在铁山街道,处处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民宿管家的笑容里,藏着就近就业的幸福;樱桃种植户的忙碌中,映着产业升级的希望;红色驿站的课堂上,传承着初心如磐的信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找准“融合”密码——生态与产业融合,让樱桃、民宿等“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文化与旅游融合,让红色故事、影视IP成为“引流利器”;党建与治理融合,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发展的“红色引擎”。
更值得借鉴的是,铁山街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宿集群带动村民增收,产销联盟让果农不愁销路,“微心愿二维码”解决群众诉求……每一项举措都紧扣民生需求,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惠及百姓。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一时红”到“持久火”,铁山街道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西海岸样本”。
当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当文化资源激活发展动能,铁山街道正以“融合之笔”,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