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新区探索“非遗+劳动教育”新模式,让传统技艺在校园落地生根

非遗赋能,让学生“劳”有所得


  ▲王台小学学生制作的特色面点让人眼前一亮。(王台小学供图)
  □本报记者 丁一

  日前,在“勤耕创融,智创未来”青岛市2025年度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系列活动中,西海岸新区滨海新村幼儿园与王台小学的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备受瞩目,全方位彰显了新区学校在劳动教育领域的创新活力。近年来,区教体局立足学生成长需求,创新性地利用非遗赋能劳动教育,推动劳动教育在新区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非遗技艺融入劳动教育
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悟

  活动中,滨海新村幼儿园以“以戏培根 以曲铸魂——非遗茂腔园本课程创生”为展示主题,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盛宴。
  据悉,该幼儿园巧妙地把茂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五大领域课程进行深度融合,精心构建起“看茂腔”“探茂腔”“演茂腔”三级进阶课程体系。展区内,孩子们亲手制作的茂腔脸谱色彩斑斓、独具匠心;独一无二的“武功秘籍”——茂腔武戏动作,将传统招式与天真童趣完美融合,让人眼前一亮。现场,孩子们还表演了茂腔经典唱段,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王台小学的“葫芦烙画与面艺‘非遗’在校园里扎根发芽,焕发新生”主题展示,同样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该校以“葫芦烙艺”与“面点工艺坊”作为劳动教育的特色载体,将“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孕育美好”的成长基因深植学生心中。
  葫芦烙艺又称火笔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中既运用中国画勾、皴、点、染等白描手法,又融合西洋画的写实手法。小创作者们以烙铁为笔,在光滑的葫芦表面肆意挥洒灵感,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灵动的花鸟鱼虫和引人入胜的人物故事。
  活动现场,面点工艺展区里的小面点师们,娴熟地将面团在手中揉、搓、捏、剪。转眼间,普通的面团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兔子、灿烂盛开的花朵、寓意吉祥的“寿桃”,让人惊叹不已。
  现场,“做中学、学中悟”的理念贯穿学生们的创作过程,大家在劳动创造过程中真切理解了“劳动是幸福的源泉,是美的底色”的内涵。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据了解,为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近年来,新区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区教体局组织专业教研团队,深入调研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制定了一套科学完善、层次分明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该标准不仅明确了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还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案例,让劳动教育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鼓励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开发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形成了“一校一品”甚至“一校多品”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动手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划分“基础型劳动”“技能型劳动”“创新型劳动”等层级,确保劳动教育目标随学生的成长实现“阶梯式达成”。
  在教育内容的整合与拓展方面,课程体系打破劳动教育碎片化、随意化的局限。以滨海新村幼儿园为例,该园将茂腔非遗与其他领域课程相融合,既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又拓展了幼儿的认知边界。
孵化培养特色劳动教师
助力学生传承非遗文化

  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关键角色。面对如葫芦烙画的火候掌控、面点制作的手法技巧等具体劳动内容,教师需凭借专业知识拆解步骤、讲解要领,并用规范的操作示范为学生树立标准。在王台小学的面点工艺坊里,教师手把手指导学生揉面的力度、捏花的技巧,帮助学生跨越从“不会做”到“做得好”的技能门槛。
  近年来,区教体局加大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举办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行业专家、教育名师进行授课,内容涵盖劳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指导等多个方面。此外,还建立了校际间的教师交流机制,让优秀的劳动教育教师到其他学校进行示范教学和经验分享,促进全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近日,张立海名师工作室在王台小学揭牌成立。张立海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二十余年,对葫芦烙画工艺颇有研究,其创作的葫芦烙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金奖。此次他在该校创立“立海福禄烙艺”工作室,开设葫芦烙艺特色课程,将在教学管理、教研科研上“双向发力”,助力学生提升审美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传承非遗文化的平台。
  如今,在区教体局的创新实践下,新区学校的非遗特色劳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的劳动意识明显增强,劳动技能不断提高,养成了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习惯。劳动教育已成为新区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