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有料!社区夜校成新宠
珠海街道新松街社区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文化补给站”,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新松街社区夜校课堂上,居民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八段锦。
□本报记者 董梅雪
7月13日,暮色降临,华灯初上,珠海街道新松街社区活动中心热闹非凡。形体教室里,学员们伴着优美的音乐舒展肢体;太极课堂上,居民们一招一式动作柔和、行云流水……整个活动中心灯火通明,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
自6月下旬起,新松街社区面向辖区居民推出社区夜校,以特色课程构建“每日一课”学习体系,打造居民家门口的“文化补给站”。该项目自筹备起就备受居民关注,首期课程报名人数超100人,居民踊跃参与的热情,点燃了社区文化生活的新活力。
>>精选培训课程<<
全龄段共享文化盛宴
“每天下班回到家,做饭、带孩子这些事都忙完后,自己就只能刷手机、看电视,感觉特别无聊。”新松街社区双职工家庭居民赵依依说道。
据新松街社区党委书记李芳萍介绍,基于前期深入调研,社区发现76%的双职工家庭存在睡前“两小时真空期”。为解决这一问题,社区将夜校课程统一安排在每天的19时至20时。同时,单节仅5元的惠民价格,也能让更多人走进夜校课堂,享受学习乐趣。
新松街社区夜校秉持“实用与趣味兼具”的理念,精心设计了各类特色课程。健康生活“动”起来:燃脂健身、瑜伽冥想、太极、八段锦等课程围绕现代健康管理需求,帮助居民在忙碌的生活之余,锻炼身体、舒缓压力。艺术熏陶“静”下来:合唱、书法等课程让学员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亲子时光“乐”融融:少儿美术与周末书法专场,为家庭互动创造了全新的温馨场景。
新松街社区组织开设的夜校课程,在专业品质方面备受居民好评。所有课程均由专业院校教师与资深行业从业者授课。退休教师王宏发对此感触颇深:“以前我自己也练过八段锦,总是不得要领。夜校老师讲解得非常透彻,一招一式,甚至连呼吸节奏都教得很仔细,现在我每天早上雷打不动都要练上一遍。”
>>拉近邻里距离<<
夜校激活社区活力
短短数周时间,新松街社区夜校早已超越了“技能提升”这一单一功能,悄然变身为促进社区和谐的“情感枢纽”。据统计,超过六成的学员主动选择了两门以上课程,形成了“兴趣培养+技能提升”的复合型学习模式。
“上了三次形体课,同事都说我背挺得更直了。”在附近写字楼工作的年轻白领李晓丽说,“更重要的是,在夜校里我遇到了同小区的邻居。以前在电梯里碰到,顶多就是点个头打个招呼,现在我们会一起聊聊上课的感受,晚上下楼‘上学’成了我的新期待。”
此外,不少居民都表示,晚上去夜校上课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邻里之间的互动变得愈发频繁。在社区居民微信群里,“充实”“温暖”“惊喜”成了高频词汇。更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学员从单纯的“受益者”主动转变为“贡献者”。有的居民积极提出建议,希望增设摄影、烘焙等课程;还有退休党员主动申请担任课堂志愿者,希望能够发挥余热,为社区夜校贡献力量。社区情感就在这教与学的互动、课堂内外的交流中,悄然凝聚、不断升温。
从单纯的课程培训,到成为促进社区和谐的“情感枢纽”,夜校正以多元形态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为社区治理注入了全新的动能和活力。
>>花小钱办大事<<
社区服务彰显温度
在新松街社区,居民们在夜校里收获了精彩的“夜生活”。该夜校以精准的切口、普惠的姿态与专业的运营,为破解现代社区治理困局,构建“暖心家园”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密码。
从精准填补“两小时真空期”,到精心设置全龄覆盖的课程,社区将服务实实在在做到了居民心坎上。而且,新松街社区夜校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课程服务,更为大家搭建起一个互动、共享、参与的优质平台。社区积极鼓励学员们为课程设置出谋划策,引导大家从社区治理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创造者”转变。
李芳萍表示,新松街社区目前已启动二期课程需求调研工作,计划根据居民意见建议,增设智能手机应用、家庭急救知识等实用课程,真正让夜校成为居民“用得上、离不开”的家门口“文化补给站”。
小小社区夜校,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大智慧。随着居民陆续走进夜校课堂,新松街社区夜校以“小而精”的服务创新,生动诠释着基层治理的温度。
“下一步,新松街社区将持续优化服务时段设置、完善全天候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文化供给模式,精心打造家门口的‘文化补给站’,为基层治理注入更多的温暖与活力。”李芳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