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变“课堂”,风景变“钱景”
六汪镇以农文旅融合打造多元研学场景,做大研学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学生们体验皮划艇运动。 (六汪镇供图)

▲学生们在研学基地参加户外活动。(六汪镇供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在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广袤田园正成为“行走的课堂”。近年来,该镇以生态农业为基,统筹整合历史文化、民俗非遗等资源,打造了秀水田园度假村、塔桥新村等特色研学基地。从农事体验到科技探秘,从手工创作到文化传承,多元化的研学场景吸引了新区及周边地区众多学生前来“打卡”,让六汪镇成为青岛研学旅行的理想目的地。
>>配套完善<<
秀水田园打造研学基地
7月8日,30多位小朋友来到六汪镇秀水田园度假村,在带队老师和专业教练的陪同下,开始了愉快的夏令营研学之旅。
秀水田园度假村位于六汪镇前六汪村金沟水库畔,占地380余亩,拥有90间标准客房,是集生态休闲、亲子互动、商务会议、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基地。这里依水而建,田园风光与休闲设施相得益彰,为研学活动提供了优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依托六汪镇优质的农业基础,我们打造了四季农业采摘体验项目。”秀水田园度假村负责人李金成介绍,学生在采摘中能学习农业和植物知识,在翻土、播种中理解生态农业的循环逻辑。除了农事项目,度假村的户外拓展区也备受欢迎,在这里,学生们既能锻炼勇气又能提升协作能力。丛林穿越项目里,学生需借助绳索跨越树障,锻炼肢体协调;山地卡丁车赛道上,学生们可以体验飞驰的感觉;真人CS对抗中,团队战术部署与沟通能力同步提升。
“我们提供专业的场地和配套服务,联合省内各地的专业机构,将‘体验教育’融入项目,让学生在挑战中突破自我。”李金成说,这些项目可灵活组合,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研学需求。
为承接大规模研学团队,秀水田园度假村打造了“住宿+餐饮+教学”的全面配套:90间客房满足多日住宿需求,500人规模的会议中心可开展教学活动,露天餐厅与农家菜馆则用本地新鲜蔬菜、水库鲜鱼等食材,呈现“田园餐桌”的生态美味,全方位保障研学活动顺利开展。
>>村企联动<<
多元业态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走进六汪镇塔桥自然村,由塔桥股份经济合作社与青岛梦圆塔桥生态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儿童乐园、动物乐园、水上乐园等旅游板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我们把闲置的塔桥幼儿园改造为研学基地,在塔桥河畔新增农用机械展示区、烟花燃放区、宠物乐园等,还打造了小火车、卡丁车等游乐项目,进一步丰富完善村庄旅游业态。”塔桥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常伟表示,河畔露营游乐场可开展自助烧烤、火锅、儿童游乐、篝火晚会等活动,游客还能沿乡村道路前往梦圆现代化农场,参观现代化蛋鸡养殖模式和自动化鸡蛋运输设备,感受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的碰撞。
离塔桥自然村不远的龙庵自然村,研学业态同样丰富。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打造旱稻试验田,定期举办稻耕节、稻收节及地瓜丰收节、油葵赏花节等活动。“除了农业种植之外,我们还打造了祝兹陶瓷工坊这一文化传承项目。”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绪彬介绍,该项目包括祝兹文化展览馆、祝兹陶瓷培训基地、旱稻实验室三个板块。主展览馆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以祝兹汉文化和陶瓷文化为核心,结合祝兹汉陶、祝兹汉(旱)稻、祝兹汉刀(剑)等文化载体,可开展地域文化展览、游学体验、陶瓷制作培训等拓展项目。据统计,展览馆每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增收60万元以上,成为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和推进乡村振兴的亮丽风景线。
>>串珠成链<<
整合资源打造研学矩阵
秀水田园与塔桥新村的出圈,只是六汪镇研学版图的“冰山一角”。如今,该镇已构建起“四大板块、多点联动”的研学矩阵:以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青岛金雨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业科技板块、以悬泉村共享茶社和祝兹陶瓷工坊为代表的手工技艺板块、以青岛市政园林的苗木科普和铁橛山自然风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板块以及以阁子殿遗址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板块。
为将分散资源拧成“合力”,六汪镇精心规划“南线、北线、西线”三条特色研学线路。南线串联秀水田园度假村、铁橛山、悬泉村共享茶社,主打“自然+农业”体验,让游客在田园与山林间感受生态之美;北线整合塔桥新村、祝兹陶瓷工坊、金雨阳农业,聚焦“科技+手工”融合,兼顾现代农业参观与传统技艺学习;西线延伸至阁子殿遗址、市政园林,深耕“历史+生态”主题,在探寻历史中亲近自然。每条线路都形成“研学+采摘+美食+住宿”的闭环服务,确保游客留得下、玩得好。
研学产业的持续升温,为六汪镇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塔桥新村农户通过提供食材、参与服务,持续增加收入,秀水田园度假村带动周边村民投身果蔬种植与民宿经营,越来越多的村民共享研学经济红利。从田园到课堂、从实践体验到知识成长,六汪镇的研学故事仍在续写。当农文旅基因与研学教育深度融合,这片土地不仅孕育出丰收的果实,更培育着新一代对自然、文化与科技的认知,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最生动的“成长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