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小存折”撬动治理“大能量”

珠海街道创新“霜洁冰清”志愿服务积分制,探索“文化传承+基层治理”新范式


   ▲大学生志愿者逄琳展示“霜洁冰清”志愿服务奖励凭证。
  □文/图本报记者 董梅雪

  “这本小存折就像我的‘贡献簿’,特别有意义!”7月15日,大学生志愿者逄琳在珠海街道铁橛山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向记者展示刚领取的“霜洁冰清”志愿服务奖励凭证,凭证内页清晰记录着她在铁橛山公益托管班的服务轨迹:7天、50个小时、50个“星光值”。每一笔记录都凝聚着青春力量,也映照着珠海街道以志愿服务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在珠海街道,像逄琳这样持有“霜洁冰清”存折的居民已有近千人。这本掌心大小的存折,不仅记录着志愿者的奉献足迹,更成为珠海街道基层治理的新“名片”。
  这本小存折的渊源,深植于珠海街道梁祝村厚重的公益沃土。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石人泊村刘杙妻逄氏设棚屋施茶,数十年不辍,南北行人多受其惠。钦命提督山东学政、翰林院编修赵佑宸听闻此事,深受感动,联想到宋代林逋“冰清霜洁”的诗句,认为刘逄氏的德行恰如诗句所赞,遂将其善举上奏朝廷,并亲题“霜洁冰清”碑,以弘扬善行、教化世人。
  刘逄氏年高寿终后,这份公益火种并未熄灭。梁祝村村民接力守护,让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的淳朴民风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2023年,珠海街道设立“霜洁冰清”公益茶馆,创新打造“公益+文化”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如今,街道党工委再次深挖这一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将其创造性转化为现代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霜洁冰清”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办法。
  “我们致力于推动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将‘霜洁冰清’精神融入基层治理,推动志愿服务迈上新台阶、焕发新活力。”珠海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主任冷萍介绍,为让更多人参与到这场“爱心接力”中,街道精心划定了参与范围:在城市社区,年满18周岁、具备相应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居民、在职党员、信用商家均可报名;在农村地区,农村党员中心户均可申请。
  珠海街道将志愿服务细化为五大类,涵盖日常活动保障、文艺特长指导、专业技术服务等领域,如公益托管指导、理发维修、矛盾调解等都在服务范围。此外,街道还将“问题反馈”纳入服务范围——居民只要上报安全隐患、违法违规、突发事件等问题,并提出有效化解方法,也可获得相应积分。“居民参加志愿服务1小时就可以获得1个星光值,每天最多5个;提报并有效解决1条问题也能获得1个星光值。”冷萍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霜洁冰清”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办法,还建立了可持续的激励机制。街道引入辖区信用商家联盟,星光值既可兑换实物商品与服务,更能转化为“星级志愿者”、“星级信用商家”等社会荣誉,实现物质回馈与精神激励“双轮驱动”。
  这一将志愿服务“可视化、可量化、可兑换”的创新实践,可有效破解基层治理中群众参与度不足、持续性不强的难题。它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极大地激活了社区自治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下,深植文化根脉、依靠群众力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据悉,“霜洁冰清”积分制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已吸引800余名志愿者注册,120余家信用商家踊跃加盟。从清代官道旁的施茶义举,到如今社区里的积分存折,“霜洁冰清”承载的公益精神穿越古今,在珠海街道焕发出强大的治理效能。“我们希望以在职党员、党员中心户为先锋引领,志愿者为主体力量,爱心信用商家为坚实后盾,通过积分这根纽带,串联起‘党员带头-商家支持-群众参与’的治理新图景。”珠海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薛秀杰说道。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