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琅琊台集团酿酒师陈燊君潜心耕耘十七载,传承发扬千年酿酒技艺

守一份匠心,酿一段传承


  陈燊君将发酵好的酒醅装锅。
  □文/图 本报记者 董梅雪

  日前,西海岸新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揭晓,青岛琅琊台集团酿酒师陈燊君榜上有名。
  走进琅琊台集团,那股在山海间传承的独特酒香,是陈燊君十七载匠心耕耘的无声见证。十七年来,陈燊君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琅琊酿酒工艺非遗传承人,他的工作成果涵盖工艺创新、质量管控、成本优化及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促进琅琊台酒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传承千年的酿酒技艺绽放新的光芒。
  
  
  
  薪火相传识酒魂
  2007年,刚从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的陈燊君,怀揣着梦想加入了琅琊台集团。
  入职之初,陈燊君被安排到集团旗下的科海生物有限公司从事发酵生产工作。这段经历虽未直接接触白酒,却让他对微生物发酵的奥妙有了初步认知。
  一年后,陈燊君进入白酒培菌班组。“在这里,我遇到了人生中重要的引路人——琅琊酿酒工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青岛琅琊台集团总工程师晁进福。”陈燊君说。
  在晁进福的悉心指导下,陈燊君对酿酒工艺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晁工手把手传授我鉴别窖泥‘五色六味’的技巧,从窖池的精心养护到蒸馏摘酒的微妙掌控,每个环节都关乎这一锅酒的品质。”陈燊君说,车间里,那些使用了数十年的老窖池,蕴藏着来自海洋的独有菌种,这是琅琊台酒独特风味的灵魂密码之一。
  记者在陈燊君的带领下在酿酒车间参观,恰逢一锅原酒新鲜出炉。陈燊君精准地“掐头去尾”,分段“摘酒”,将其按品质分为A至E五个等级。陈燊君从桶中舀出少许递来,记者轻抿一口,只感觉清冽甘甜、绵柔醇香——正是这令人心醉神迷的味道,让陈燊君下定决心守护与传承。
匠心雕琢传酒韵
  2008年,陈燊君在晁进福的指导下,开始系统钻研酿酒微生物培养、窖池保养等核心工艺。
  陈燊君锐意创新,通过筛选和培育功能菌菌种,提出成套筛选、培养及检验方法。这些创新技术应用于窖池维护后,显著提升了窖泥活性。这种对微生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应用能力,也是琅琊台集团向海洋健康食品、合成生物制品领域拓展所依赖的重要技术优势。
  2009年,陈燊君转岗技术工艺处后,便开始全面参与原辅料验收、制曲、基酒储存等关键环节管理。在公司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修订ISO9001、主导编制HACCP体系文件,为企业标准化生产筑牢了根基。
  在工艺革新方面,在晁进福的指导下,陈燊君主持修订和编制了超高度、超低度、淡雅型琅琊台酒等多项产品标准并推动备案实施,有力促进了公司产品差异化发展。
锐意创新辟新境
  2016年,在晁进福带领下,陈燊君与团队成员向琅琊香型白酒发起攻关。他们精心设计原料配方与大曲配比,制定标准化操作手册,最终成功研发出“复合香突出、酒体醇厚丰满”的琅琊香型白酒。同步攻克的高温曲质量不稳定难题,通过选育高温细菌优化制曲工艺,为高品质琅琊香型白酒的稳定量产铺平了道路。
  2020年,陈燊君参与酱香型白酒扩产项目,与团队成员一起改进酿造工艺。“润料工艺改进后,使基础酒产量提升10%,优级品率提高12%,实现了产能与品质双重飞跃。”陈燊君说。
  17年时间里,陈燊君坚持技艺传承,培养了大批酿酒技术骨干,所带徒弟多人获得“青岛市白酒酿造工工种状元”“技术能手”等称号。其工作成果涵盖工艺创新、质量管控、成本优化及人才培养,彰显非遗技艺活态传承与现代生产的高效融合。
  从初识“五色六味”的学徒到非遗传承人,陈燊君的每一步都印证着:真正的传承,在于以敬畏之心守护千年酒脉,更在于以创新之魂开辟崭新境界。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