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暖心事”,画好“同心圆”
灵珠山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在祁连山路二社区急救培训课上,骑手们认真学习急救知识。(灵珠山街道供图)
□本报记者 刘宏超
今年以来,灵珠山街道以党组织为“圆心”,通过政治引领凝聚共识、凭借组织优势整合资源,让每个基层治理主体都成为“圆周”上的重要支点。无论是银社联动的资源整合、非遗传承的代际共融,还是暖“新”服务的双向奔赴、“红色市集”的民生温度,一系列创新实践都在推动基层治理“同心圆”越画越大,在党建引领下奏响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基层治理和谐乐章。
共建共享聚合力
银社联动促发展
近日,柳花泊一社区“红帆支部”联合青岛农商银行灵珠山支行党支部举办党建联建签约仪式。双方以“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服务共推”为合作方向,为党建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柳花泊一社区,定期开展的“金融知识小课堂”总是座无虚席,青岛农商银行灵珠山支行工作人员为居民们详细讲解电信诈骗常见套路,不断提升大家的防骗意识和能力。针对辖区小微企业经营难题,社区工作人员与银行工作人员组成联合服务队,逐户走访商户,用“党建+金融”模式助力小微企业纾困,为社区与驻地单位协作共治、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示范。
“银龄讲师”进校园
代际共融传非遗
祁连山路一社区活动室内,78岁的陈秀兰手把手教授孩子们剪纸,红纸在指尖翻飞,跃出栩栩如生的图案。作为灵珠山街道“银龄无忧”项目的创新实践,“非遗剪纸进校园”活动不仅传承了非遗技艺,更搭建起跨越代际的情感交流桥梁。“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我觉得自己的手艺有了新价值。”陈秀兰说道。
灵珠山街道搭建的“银龄讲师”平台,让退休老人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开展活动10余次,涵盖非遗剪纸教学、红色故事宣讲、健康知识科普等多个领域。这种“老有所为”的治理模式,既充分发挥了长者群体的经验智慧,又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文化养分,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完成生动的“精神接力”。
暖“新”行动送关爱
双向奔赴促和谐
“学会心肺复苏,以后送单时遇到紧急情况,我也能帮上忙了。”外卖骑手张建威在祁连山路二社区的急救培训课上,认真练习着胸部按压动作。针对新就业群体的职业特点,该社区“红帆支部”推出“暖‘新’关爱‘救’在身边”系列活动,邀请医护人员现场教授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技能,为奔波在外的骑手们筑起安全防线。
在倾听“新”声座谈会上,有骑手提出“希望能有热饭的地方”,社区积极协调增设微波炉,让他们在忙碌间隙能吃上一口热饭。暖“新”行动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奔赴。社区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充电、休憩、学习的空间,新就业群体则化身社区“民情速递员”,在走街串巷中及时反馈问题和隐患,为基层治理贡献力量。
“红色市集”周周有
党群互动惠民生
“在家门口就能理发、磨刀,还有医生免费检查牙齿,这个市集太方便了。”柳花泊二社区居民韩秋菊开心地说道。为便利居民生活,社区党委联合多方力量打造“红色市集”,设置“便民服务、政策宣传、非遗体验”三大板块,将党建工作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
“群众点单、党委派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模式,让“红色市集”成为党建引领的实践课堂。根据居民需求定期开设,形成“周周有小集、月月有主题、季季有亮点”的常态化机制,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便捷服务与丰富体验。
从银社联动的资源整合到“银龄讲师”的文化传承,从暖“新”行动的双向奔赴到“红色市集”的民生服务,灵珠山街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同心圆”正越画越大,将原本分散的治理主体凝聚成“行动共同体”,让每个参与者既成为治理的受益者,更化身为治理的参与者,在“圆心领航、圆周共振”的良性循环中,共同绘就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