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小站点”释放惠企“大能量”

张家楼街道以“达尼营商环境小站”为载体,重塑营商新生态激活发展新动能


  张家楼街道持续发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张家楼街道供图)
  □本报记者周莹
  
  在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一座面积仅有80平方米的“达尼营商环境小站”正成为撬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点。这方寸之地聚合政府、市场、产业三方资源,以“三维一体”服务体系破解企业全周期发展难题,今年上半年已服务重点项目13个,带动新增就业300余人,其背后是街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通服务“神经末梢”,将营商“软环境”转化为发展“硬实力”的创新实践。
  物理空间再造>> 只进“一扇门”可获全要素支持
  传统政务服务常受层级壁垒与空间阻隔限制,张家楼街道通过重构服务物理空间实现破题。“达尼营商环境小站”的设立,绝非简单设立一个服务窗口,而是打造了一个深度嵌入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片区的“神经中枢”。
  小站彻底打破部门界限,构建起“政企对接、惠企服务、产需衔接”三维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政府资源、市场信息、产业需求在此交汇融合,企业只需“进一扇门”即可获取全要素支持。
  支撑这一体系高效运转的是三大核心机制:“联席会议”机制实现跨部门协同决策,确保问题有人管、能协调;“限时办结”机制倒逼服务效率提升,杜绝推诿拖延;“效果跟踪”机制形成服务闭环,将企业满意度作为最终标尺。自今年1月成立以来,小站已组织政企对话会2场,协调解决基础设施配套、土地招拍挂流程等企业急难愁盼10余件,将困扰企业的“堵点”转化为建设发展的“支点”。这个微型枢纽,以物理空间的“小”成就了服务能级的“大”。
  时间维度深耕>> “全周期服务”护航企业发展
  营商环境优化非一日之功,需要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张家楼街道创新推出的“月月有主题、季季见成效”服务推进体系,如同为企业成长配备了“定制化营养师”,在不同阶段精准为企业注入发展动能。
  “达尼营商环境小站”运营初期,聚焦落地生根,为企业注入“助长剂”。街道启动“助产助建”专项行动,针对智能制造等领域的13个重点产业项目,小站推出“审批代办”全流程服务,压缩项目落地周期;同步开展“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20家企业提供700余个岗位,170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既解了企业用工荒,又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随着企业步入发展正轨,小站服务重心转向“数字赋能”与“市场拓展”。组织辖区企业参加“青岛优品走进香港”等3场高规格活动,助力7家外贸企业打开国内市场。对重大项目实行“挂图作战”机制,明确责任、倒排工期、压茬推进,确保博莱德曼农光互补等3个标志性项目如期落地。此外,小站还主动链接全球资源,邀请沃尔玛跨境电商平台选品官实地考察辖区3家宠物食品企业,为本土优质产品叩开国际市场大门提供有利条件。这种按季度划分主题、逐月推进落实的动态服务模式,确保了服务的连贯性、针对性与实效性,让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获得服务“及时雨”。
  系统生态构建>>三大 闭环机制优化发展生态
  一流营商环境的核心,在于构建稳定、透明、可预期的长效发展生态。张家楼街道的探索,既着力织密服务闭环网络,又跳出单一服务思维,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三大闭环机制构成了营商环境的“防护网”。“政策服务闭环”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特征,精准推送匹配政策;“诉求响应闭环”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响应通道,明确受理、转办、反馈流程和时限,保持诉求办结率100%,让企业诉求有回应、问题能解决;“监督评价闭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营商环境建设成效和服务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
  同时,张家楼街道跳出单一服务企业的思维,还将服务范围扩大,推动“楼圈经济”共同体建设,通过组建产业链联盟,打破不同业态壁垒,积极探索“农业园区+加工企业+文旅服务”的深度融合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更将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深度植入乡村振兴,为乡村产业兴旺注入了持久动能,实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从项目审批的“加速度”到企业发展的“全周期”温情守护,从传统“面对面”的零距离交流到数字赋能“键对键”的高效联通,张家楼街道以“达尼营商环境小站”为载体,通过系统构建服务矩阵,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赋能、从碎片服务到系统生态的深刻转变。这个仅80平方米的小站,正撬动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为营商环境优化写下生动注脚。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