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俗“做减法”,文明“做加法”
胶南街道厚植移风易俗新沃土,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阳光一号小区党群服务中心内,退休老党员为孩子们讲解家庭沟通技巧。(胶南街道供图)
□本报记者 祁璟
本报通讯员 丁琪
文明始于心,新风践于行。近年来,西海岸新区胶南街道在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政策宣讲、阵地建设、文化活动、积分超市等“微触角”的作用,精准发力,厚植移风易俗新沃土,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文明宣传有阵地
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圈”
近日,记者走进胶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000余平方米的婚俗文化和家庭教育宣教基地内,不少居民正在参观体验。这里有全区首个集中展示婚俗传统与改革实践的婚俗文化馆,婚俗文化长廊里,明清婚书与当代简约婚礼流程图同时陈列;婚姻家庭服务站中,心理咨询师正讲解家庭关系及沟通技巧。
在水城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紧扣“水清风正·城美人和”文化品牌,打造的亲子共学课堂及家风家训诵读会等活动吸引了不少居民参与。“这两年我们举办了100多场活动。”水城路社区党委书记王心怡说,这种“玩着学”的方式,让文明新风在不知不觉间吹进居民心里。
在阳光一号小区的“邻里时光”综合活动中心里,几张沙发、一柜图书,就成了邻里聊家常、解心结的地方。前不久,在这里举行了一场家风故事分享会,“祖孙三代简办婚礼”的故事让在场年轻人深受触动。这些依托“小区一家亲”服务品牌打造的“微阵地”,以“家”为内核推进工作,让文明实践从“场地”走进“心间”。
近年来,胶南街道按照“一社区一品牌”“一经合社一策”的思路,深挖资源潜力,在5个社区、30个经合社打造特色阵地30余处,构建起“15分钟文明实践圈”,让移风易俗宣传、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触手可及。
倡树新风有队伍
红白理事会实现全覆盖
“按照章程,丧事不能大摆宴席、铺张浪费,也不能在公共场所焚烧祭祀品,我帮您梳理梳理流程。”胶南街道虎背山路社区红白理事会会长任伟手持《红白理事会章程》,正为居民耐心讲解。这份章程中,“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化程序、控制规模”等条款明确具体,因实操性强,还入选了新区“礼安齐鲁”丧俗改革“十佳案例”。
在胶南街道,这样的红白理事会已实现5个社区、30个经合社全覆盖。理事会成员多为退休老党员、德高望重的老街坊,他们定期参加政策培训,居民家有红白事时,他们会主动上门帮忙算账、梳理流程,为不少家庭省去不必要的开支。
党员的先锋力量更让文明实践有了“主心骨”。在胶南街道“户耀先锋·微格善治”模式下,357名党员中心户扎根“微网格”,承担陋习劝导、新风宣讲责任。此外,胶南街道还建立“季度点评、年度总评”常态化表扬机制,首批评选出20名“户先锋”,推动党员化身移风易俗“宣传员”“监督员”,实现文明培育与“微网格”服务同频共振,让“学先进、做先进”有了操作抓手。
移风易俗有招数
让文明新风可感可触
今年6月,在胶南街道辖区一对新人的婚礼上,“全国劳动模范”于义睦的出现为婚礼增添了更多惊喜与温馨。这场由街道“婚俗改革促进联盟”帮忙策划的简约婚礼,没有奢华的车队和华丽的装饰,取而代之的是一封封手写的爱情承诺书和公益捐赠证书。
“婚俗改革促进联盟”由街道联合15家酒店、婚庆公司组建而成。商家们签订公约,建立“价格公示+质量监督”双保障机制,推广简洁庄重的庆典模式和简约适度的餐饮标准,切实为爱“减负”,共同成为婚俗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与践行者。
李家洼子经合社的“德育乡村”积分超市将移风易俗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激励,居民主动选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或积极参与文明宣传活动,每次获5个积分。居民刘顺娟用积分兑换了两桶食用油,她笑着说:“以前随礼要好几百,现在简办既省钱又能攒积分,大家都积极参与。”这种“以积分换文明”的模式已在街道17个经合社推广,4000余户居民参与其中,深刻影响着大家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从减轻群众负担的“减法”到激发文明活力的“加法”。近年来,胶南街道通过婚俗改革、信用积分管理等创新实践,让文明新风吹遍辖区,不仅减轻了群众负担,更让居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感受到文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