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六汪镇政企协同发力,推动千年非遗焕新生

祝兹陶瓷入选“青岛礼物”


  祝兹陶瓷工坊 (六汪镇供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近日,在2025年青岛品牌日“青岛礼物之夜”品牌发布会上,来自西海岸新区六汪镇的祝兹陶瓷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制作技艺及美观的造型设计,成功入选“青岛礼物”。这一殊荣不仅让祝兹陶瓷这项传承了两千余年的非遗技艺成为青岛的“城市名片”,更彰显出六汪镇“党建引领、政府搭台、文化铸魂”的发展理念。祝兹陶瓷近年来不断“出圈”,得益于传承人陈绪彬长期以来对祝兹古陶技艺的坚守与活化,以及政企协同共促非遗新生的不懈探索。

  古陶制作技艺,激荡千年回响

  走进六汪镇龙庵自然村,空气中似乎仍飘荡着千年窑火的余温。这里曾是西汉时期祝兹古国的都城所在,一段与“陶”相伴的文明史,在此沉淀了两千余年。
  “龙庵自然村是西汉时期祝兹古国都城,陶瓷制作是当时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祝兹文化展览馆内的陈绪彬,指着展柜中的一件汉陶鼎残片向记者介绍道。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龙庵自然村周边展开发掘,汉陶鼎、陶盆等文物陆续出土,为这段历史提供了确凿佐证。
  在村民的记忆里,制陶从未远离。“村庄周边五公里内,曾有多个老陶窑,有的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烧制陶瓷。”陈绪彬对记者说道。那些窑火升腾的岁月里,陶器是村民生活的必需品——盛筷子的陶筒、制作面食的“卡花”模具、储粮的陶罐……一件件带着烟火气的器物,将“陶”与百姓日常生活牢牢绑定。

  匠心传承发展,非遗焕发新生

  陈绪彬与祝兹陶瓷的缘分,还要从2018年说起。
  当时,陈绪彬带领团队入驻龙庵自然村,成立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农文旅综合体项目。“入村后,我们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了解到这里有传承两千余年的祝兹汉文化和祝兹陶瓷制作技艺。但是,这些文化和技艺都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难。”陈绪彬表示,为此,他一方面阅读整理典籍,梳理祝兹汉文化历史脉络,另一方面重新召集散落在周边村庄的祝兹陶瓷老匠人,组建祝兹陶瓷非遗传承团队,并带领公司团队成员利用塔桥村十多套闲置村房等资源,建成青岛祝兹陶艺民俗文化村,吸引周边村民参与祝兹陶瓷制作,既保护和传承了非遗文化,又带动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2021年,祝兹陶瓷工坊落成。这座13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的展馆,一层为祝兹陶瓷文化展览馆,二层为祝兹汉文化展览馆(祝兹汉稻实验室),结合祝兹汉陶、祝兹汉(旱)稻、祝兹汉刀(剑)等文化资源,开展地域文化展览、研学体验、陶瓷制作培训等拓展项目,通过文化振兴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

  获评“青岛礼物”,走向广阔舞台

  “传承不是复刻,得让老技艺跟上时代。”这是陈绪彬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让祝兹陶瓷重焕新生,既要守得住“根”,更要找得到“路”。
  “你看这件‘栈桥陶盘’,盘沿雕刻的浪花纹,是用传统‘堆塑’技法做的,既保留了古陶的厚重感,又能让人一眼认出青岛特色。”陈绪彬拿起一件祝兹陶瓷作品介绍道。正是这种“古法新创”的思路,让祝兹陶瓷屡获殊荣:“祝兹文化陶瓷”在2023年农业农村部“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并先后获得“西有物·文创好礼”、“山东手造·优选100”、山东省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等荣誉称号,2023年“祝兹陶瓷制作技艺”被列入西海岸新区非遗传承保护目录。而作为祝兹陶瓷技艺的传承人,陈绪彬也获评2025年度“青岛手造工匠”称号。
  如今,借助“青岛礼物”的品牌影响力,祝兹陶瓷正从乡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未来,六汪镇将继续秉持“党建引领、政府搭台、文化铸魂”的理念,支持祝兹陶瓷工坊深化非遗传承与创新,借助“青岛礼物”的品牌影响力,让祝兹陶瓷这一承载地方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成为青岛的“文化使者”,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