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法院健全道路交通案件“调、立、审、执”一体化一站式办理机制
道交纠纷化解“只跑一趟腿”
□本报记者李宛遥 本报通讯员宋国玉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快递、网约车、外卖等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城市车辆保有量持续攀升,道路交通案件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占比高、矛盾突出等态势。近年来,黄岛区(西海岸新区)人民法院联动交警部门,探索道交案件一站式办理新模式,推动道路交通案件诉前保全、鉴定、调解、立案、速裁、精审、执行等流程的优化再造,让人民群众“只进一个门、只跑一趟腿”就能解决道交纠纷。
“多头办”变“一体办”
优化职能方便群众办事
区法院联动交警部门建立协同办案机制,将法院审理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的专门法庭与公安部门的交通警察大队设置在同一个地点办公,组建道路交通案件立案、审理、执行专门团队,实现道路交通案件诉前保全、立案服务、多元解纷、分调裁审、强制执行等业务全流程一站式办理。
建立前端解纷机制。设立联络专员及调解站,提前介入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努力将纠纷止于前端、将矛盾化于微澜。发挥资深法官和调解员的诉外调解作用,对涉及鉴定或申请诉前保全的案件,在诉前调阶段完成鉴定及保全,缩短办案周期。自去年新机制运行以来,全区共发生交通事故约16万起,进入法院诉前程序案件仅4093起,从源头上减少了诉讼增量,促进矛盾纠纷高效化解。
建立“日发日结”机制。针对轻微人伤、车辆损失、停运损失等具备快速调处条件的案件,创新“日发日结”办案模式,对事故发生当日在交警部门处理过程中未能调处的简单案件,法庭当日立案、当日调处。
“依次办”变“组合办”
再造流程提升办案质效
立审信息智慧化。利用法院智慧信息系统对案件信息进行一次性、模块化录入,对案件繁简情况、适用程序等进行识别、标记、分案,有效推进立审转接。
裁审分办精准化。坚持简案快办、繁案精审,充分发挥典型案例作用,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域。
审执衔接人性化。发挥法庭了解企业、熟悉当事人的地缘优势,建立人民法庭直接执行机制,出台《关于在珠海人民法庭制定试点执行工作实施办法》,推进人民法庭直接执行立案,切实减轻当事人诉累。
“单一办”变“特色办”
精细服务回应多元诉求
区法院开通了外地游客涉诉“线上调庭”服务。针对外地游客驻留时间短、流动快等特点,依托“共道”智慧法院系统,开辟“线上调庭”新渠道,探索涉及外地游客的道路交通案件线上立案、线上调解、线上审理新模式,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的诉讼服务。
开展企业诉求服务营商行动。建立司法助企工作机制,主动对接辖区内的160余家物流运输公司和30余家保险公司,倾听企业司法服务需求,宣传道路交通典型案例,提升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实现道路交通纠纷调处的预期合理化。
经过持续探索,道交案件“调、立、审、执”一体化一站式办理机制已初显成效,实现道交案件人民群众“只跑一趟腿,只进一个门”就可以将道交案件处理完毕。2024年,共办理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诉前调解案件975件;受理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一审案件3307件,办结3306件,人均结案826.5件,平均办案天数同比下降27.94%,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2.04%,二审发改率同比下降31.08%。自2024年10月起,专门法庭受理首执案件44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执行案件的执行到位率、到位金额均实现大幅增长,群众司法获得感显著增强。该改革机制成果入选青岛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编选的青岛市地方改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