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护“肝”,健康无“炎”
专家支招:吃得干净、睡得及时、动得适度、查得勤快,减少坏情绪干扰
□本报记者龚鹏
今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别被‘炎’字糊弄了,肝炎拖着不治,就可能拖成肝硬化,再进一步,就是肝癌。”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李云表示。她同时给出了一份详尽的肝炎预防与护理指南,帮助广大市民朋友早了解、早预防肝炎,有效保护我们的肝脏。
约八成肝癌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生化工厂’,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它会把吃进来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变成能量存起来,合成白蛋白、凝血因子等关键蛋白,同时分泌胆汁帮助消化。另外,肝脏还扮演着‘解毒中枢’的作用,把药物、酒精、代谢废物统统无害化处理后送出体外。然而,肝炎这个隐形的敌人正悄然威胁着肝脏的健康。”李云表示,“一旦肝炎病毒入侵,肝脏就会被迫超负荷运转。由于肝脏内部缺少痛觉神经,早期损伤几乎‘不吭声’,单靠代偿功能硬扛。导致很多人等出现症状才来就诊,此时病情往往进入中晚期。”
李云介绍,肝炎分两大类:一类由病毒引起,另一类与病毒无关。日常生活中提到的“肝炎”,多半是指传染性强、危害大的病毒性肝炎。按照病毒类型,这类肝炎又被细分为甲、乙、丙、丁、戊及未定型肝炎,都具有传染性。“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肝癌的首要诱因,其中乙肝最为常见——大约八成肝癌患者都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病毒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脏感染源之一。”李云告诉记者。
养肝护肝有诀窍,“吃睡动查”要管好
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把肝脏照顾好呢?“吃得干净、睡得及时、动得适度、查得勤快,再加上别让坏情绪影响自己太久,就是普通人能把肝炎风险降到最低、让肝脏长期保持健康的诀窍。”李云说道。
李云指出,想把肝养好,先得把饮食管好。“每天要让餐盘里有一半是新鲜蔬菜和水果,它们自带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多酚能帮肝细胞挡住自由基的攻击,维持其正常功能。香肠、腊肉、含糖饮料和反复煎炸的食品则能不吃就不吃,因为盐、糖和饱和脂肪越多,肝脏的‘加班时间’就越长。”李云表示,“酒精也是肝脏的天敌,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炎。因此,建议广大市民朋友要控制饮酒量或选择不饮酒。”
睡眠是肝脏自我修复的重要方式。李云表示,夜间23时至凌晨3时,肝血流量达到全天峰值,肝细胞会在这一时段启动修复与解毒程序。若长期熬夜或睡眠不足,深睡比例下降,肝酶活性、解毒效率和白蛋白合成能力均随之降低,炎症及纤维化风险就会显著升高。“成年人应保证每晚7~8小时的连续睡眠,尽量固定上床与起床时间,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等干扰生物钟的行为。”李云说。
“运动是维持肝脏代谢效率的核心手段。”李云说道,规律的运动可提升整体能量消耗速率,使肝脏在血流增加、氧气供应充足的环境下更高效地完成解毒与生物转化任务。研究证实,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等)能显著减少肝内脂肪沉积,降低炎症水平,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抗阻训练(如弹力带或哑铃)可通过增加骨骼肌量,提高静息代谢率,减轻肝脏脂质负荷。“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空腹或饭后立即锻炼,因为可能会干扰肝脏的血流分配。此外,慢性肝病或肝硬化患者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活动。”李云提醒。
“定期体检是预防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常规抽血看肝酶、胆红素、蛋白指标,再做一次肝脏彩超,就能把潜在的炎症、纤维化或肿块提前揪出来。”李云提醒,“一旦发现肝脏异常,应立即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启动抗病毒、抗纤维化或肿瘤随访方案,阻断病情恶化。”
李云还表示,情绪同样影响肝功能。持续焦虑、抑郁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使皮质醇长期升高,加重肝细胞脂质沉积与炎症反应。因此,她建议每天要留出10~15分钟进行冥想、腹式呼吸或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若自我调节效果有限,应及时寻求心理或睡眠专科帮助,避免自行服用镇静、催眠类药物,以防加重肝脏代谢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