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微工厂”托起就业“大民生”

新区已开发56个社区“微工厂”项目,累计帮助9000余名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区人力资源大市场,“微工厂”项目吸引众多市民咨询。□记者 张静 摄
  □记者 张静
  通讯员 张杰 夏颖 报道
  本报讯 为深入贯彻国家“稳就业、保民生”决策部署,落实省市“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解决失业人员、宝妈等群体就近就业难题,助力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8月8日,西海岸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新区人力资源大市场举办“微业赋能·幸福民生”青岛西海岸新区家门口就业“微工厂”项目发布会。
  活动对“12333”社区微业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解读,黄岛区信广玩具厂、青岛镕华电子加工部等10家企业获评新区首批家门口就业“微工厂”优质项目并现场授牌,项目涵盖生产加工、手工制作和灵活就业三大类,有效拓宽居民家门口就业渠道。
  鲁绣堆绣非遗工作室、青岛光谷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企业代表依次进行“微工厂”项目推介,详细介绍了岗位需求、工作内容及薪资待遇。随后,青岛镕华电子加工部、青岛莲香源香业有限公司、青岛光谷联合控股有限公司分别与嘉富路社区、双凤街社区、长江西路社区进行现场签约,标志着这些“微工厂”项目将正式落地相关社区,可为居民提供更多就近就业机会。
  “以前想找份工作,要么离家远,要么时间不合适,一直没能如愿。现在社区里有了‘微工厂’,工作就在家门口,工作时间也很灵活,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感觉很幸福。”珠海街道辖区居民许元华作为“微工厂”项目就业代表分享道。“微工厂”项目具有工作时间灵活、岗位内容简单易学等特点,居民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工作时段,通过短期培训即可快速上手,且工作地点多设在社区内,极大地节省了居民通勤时间及成本。截至目前,新区已开发56个“微工厂”项目,涵盖水果采摘、玩具加工等多个领域,累计帮助9000余名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达3000元以上。
  为确保“微工厂”项目顺利开展,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构建起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通过加强与企业沟通协调,严把产品质量关,确保项目订单持续稳定。同时,组建专业培训团队,为居民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助力居民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下一步,新区将继续加大“微工厂”项目开发和推广力度,不断拓展“微工厂”的业务领域和就业岗位,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更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提升“微工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微工厂”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织密织牢家门口就业网,打造灵活就业新生态,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就业、就好业。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