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渔民毕善飞用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海上救援诠释勇敢与担当
不图名不图利,就图个心里踏实

每次出海前,毕善飞都会把渔船认真地检查一遍。
□文/图 本报记者 徐丽
8月1日,在西海岸新区滨海街道六和社区居委会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毕善飞。49岁的他虽然只是六和社区前小口子经合社的一名普通渔民,却用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海上救援,诠释了一名渔家汉子的勇敢与担当。他个头中等,肩膀很宽,古铜色的脸上有不少被海风吹出来的纹路。“来啦,快过来坐!”毕善飞说话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嗓门挺大。办公室荣誉架上,放着他与另外几人一起获得的“青岛市见义勇为模范群体”荣誉证书,他看了一眼,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都是应该做的事情。”
不顾个人安危,一次次救起落水者
聊起在海上救人的经历,毕善飞打开了话匣子。
“2016年的一天凌晨5点,我正拉着几位客人在海上钓鱼,当时天还没亮,海上的风浪很大。突然,我听见有人喊‘救命’,便放下手里的馒头,让客人抓稳了,随后发动渔船就循着声音的方向开去。原来,是一艘渔船被风浪掀翻了,有5个人掉进了海里。最后,我把两个人救了上来。把第二个人拉上船的时候,我坐在甲板上,大口喘着气,胸前的衣服湿透了,感觉浑身都没有力气了。”毕善飞告诉记者。
“2024年的那次救人经历,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怕,但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还是会第一时间出手救人。”毕善飞说。当时,他也是拉着几位客人在海上钓鱼,忽然听见“砰”的一声,只见约100米外一艘船发生爆炸,船上多人被气浪掀起落入水中。他同样没有犹豫,立即开船冲了过去。“当时,我看到烧着的柴油浮在海面上,还噼啪作响,掉进海里的人随时可能被火烧到,或者被再一次的爆炸伤到,情况十分危险。”毕善飞说,他和同伴立即将4名落水人员救上船,并火速靠岸,同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待救护车赶到后,他们又协助急救人员一起将落水人员送上救护车,随后才放心离去。
“事后有村民问我,当时那么危险,你去救人害怕吗?我说没有想太多,只想快点把他们救上来。”毕善飞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毕善飞的左手小拇指有一处明显的伤痕,他告诉记者:“这是那次救援时被碎木片划的,现在一到阴天还会疼。不过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毕善飞说:“见死不救,夜里睡不着,闭上眼都是水里挣扎的人影。”他不顾个人安危,一次又一次地营救落水者,展现出了一名渔家汉子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我多一分仔细,乘客就多一分安全”
从社区居委会办公室离开后,记者跟随毕善飞来到渔港,登上了那艘陪伴他多年的渔船。甲板被海风和海水打磨得光滑,却处处透着整洁。他拿起一个救生圈,表情马上严肃起来。“客人上船的时候,我都会先跟他们讲乘船注意事项,比如正确穿戴救生衣的方法、遇到大风大浪要蹲在船舱角落的缓冲垫并双手抱头等等。”毕善飞说,“我见过太多海上的生死,所以对大海多了份敬畏,这份敬畏慢慢变成了平日里的小心谨慎。”
“每次出海前我都会看好多次天气预报,天气要是不好,就算客人给再多的钱我都不会出去。”毕善飞说。记者看到,驾驶舱里的收音机上面贴着张纸条,上面记着天气预报的播报时间。“这不光是为我自己、为家人负责,也是为乘客负责,我把他们安安全全地带出去,也一定要把他们安安全全地带回来。”毕善飞说。
“出海前的检查,必须细得像绣花。”毕善飞站起来,在甲板上走了几步,弯腰摸了摸船舷的木板,发现有松动的地方,就从后腰的工具包里拿出锤子“砰砰”敲几下。他还会把耳朵贴在发动机的铁皮上听声音,以此判断有没有故障。
他从驾驶舱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次出海前的检查项目。“救生圈要捏捏有没有气,通讯器要喊两声试试……”他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记录说:“有一次发现一个救生圈上有个小口,换作别人可能就凑合用了,但我认为这是保命的东西,一点都不能马虎,必须换个新的。因为我知道,我多一分仔细,乘客就多一分安全。”
“都是多年的街坊了,帮把手是应该的”
六和社区居委会办公室里,墙上的好人好事光荣榜十分显眼,毕善飞的名字就在上面。他热心助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多年来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业。
社区里谁家有困难,毕善飞都会主动帮忙,左邻右舍也对他十分信赖,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他也从不推辞,积极为大家排忧解难。“不就是多干点儿活嘛,闲着也是闲着。”他笑着说,“都是多年的街坊了,帮把手是应该的,谁还没个难处呢。”
因为2024年的那次海上救援,当年8月,西海岸新区见义勇为协会授予毕善飞等五人“青岛西海岸新区见义勇为模范群体”称号;2025年5月,青岛市委政法委、青岛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他们“青岛市见义勇为模范群体”称号,再次表彰他们的英勇行为。面对这些荣誉,毕善飞却说:“真没啥,换做别人也会这么做。”
“不图名不图利,就图个心里踏实。”毕善飞就是这样一个人,没说过什么漂亮话,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勇敢、善良与责任担当书写着自己的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