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镇回村任职大学生陈晓涵荣获“青岛故事·我们的价值观”百姓宣讲大赛(故事类)一等奖
汇聚“雏雁星火”,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徐丽
近日,西海岸新区大场镇“雏雁星火”回村任职大学生陈晓涵,凭借《有喜事儿就来找咱“帮喜团”》的宣讲作品,荣获“青岛故事·我们的价值观”百姓宣讲大赛(故事类)一等奖。
作为新区首批“雏雁星火”回村任职大学生,陈晓涵现任大场镇三河埠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同时也是镇“帮喜团”的一员。入职以来,她既当政策“宣传员”,又做群众“贴心人”,不仅为村民解读民生政策,还帮助大家化解急难愁盼。此外,她还发挥自身美术特长,协助打造三河埠村立体墙绘,将乡土风情与现代艺术巧妙融合。而她此次宣讲的“帮喜团”故事,正是大场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之一,相关做法已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陈晓涵的成长,是大场镇“雏雁星火”群体的缩影。在党建“传帮带”机制下,一批青年大学生回归乡土,用知识与热情赋能乡村:营楼村党委书记助理徐云龙,作为新区首位自然村大学生党支部书记,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在巡田护耕时听民声、解民忧;围山河村党委书记助理徐浩发挥装潢艺术设计专长,积极参与“前河小院”共富项目,从质量监督到文创设计全程助力;汇水湾村记账员助理王存臻,凭借汽修专业特长,义务检修农机、开设维修课堂,打通了服务农户的“最后一公里”;大场村记账员助理刘燕,在“前河小院”开设全镇首家咖啡馆,激活搬迁村发展活力,新区首个镇级“雏雁星火”创业基地也落户于此。
这群“90后”“00后”毅然告别城市灯火,扎根故土。他们穿梭在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与田间地头,在民生服务中践行初心,在电商直播中点燃商机,在项目建设中夯实根基,以“雏雁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以“星火在汇聚”点亮乡村振兴路。未来,他们将以“青禾”破土的韧劲拔节生长,在乡土间书写青春答卷,为“品质大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