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台街道姜家屯村村民赵进荣种茶50余载,把荒山坡变成“绿银行”
镐锋凿岁月,茶香暖青山

赵进荣教授工人采茶要领。
(王台街道供图)
□本报记者 周莹
每天晨光熹微时,在王台街道官山蜿蜒的山道上,经常能看见一个微驼的背影缓缓向半山腰的茶园走去。74岁的姜家屯村村民赵进荣,伸出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习惯性地捻起一撮茶园的泥土,又轻轻抚过嫩绿的茶芽。54年前,20岁的赵进荣放下在石矿工作的“金饭碗”,一头扎进荒山中的40亩茶园,与水土不服的南方茶苗为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用近乎苛刻的执着,不仅将荒山野地浇灌成生机盎然的“绿银行”,更淬炼出一颗守护乡土、泽被乡邻的赤诚匠心。这缕荒山深处的凡人微光,如茶香般浸润着山乡,温暖着人心,也照亮了乡村振兴路上那些默默耕耘、向善而行的执着身影。
“这山,得让它长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
时间回溯到1971年,当时的王台公社响应“南茶北引”的号召,引进了一批南方茶苗。然而,这些远道而来的“娇客”严重水土不服,在地里蔫头耷脑,把茶苗种好成了无人敢接的“烫手山芋”。此时刚刚20岁的赵进荣,作为公社石矿的技术骨干,凭借过硬的开凿本领,一年能挣8000元,这在当时,是让四邻八乡都羡慕的“金饭碗”。一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优渥收入,一边是前途未卜、布满荆棘的荒山茶园,赵进荣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愕的决定:放下凿子,去荒山里守护那40亩奄奄一息的茶苗。
“钱,啥时候都能挣。这山,得让它长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怀着这个朴素的信念,年轻的赵进荣成了那片荒山唯一的拓荒者。
开荒的艰难远超想象。官山是座石山,土层薄得可怜,开荒时,一镐下去火星四溅,震得虎口发麻。十二把崭新的铁镐,在日复一日的硬碰硬中,硬生生被磨秃了尖。比石头更难解决的是水。山上的茶园地势高,水源匮乏,为了保住茶苗,赵进荣成了大山里最早的“挑水工”。凌晨三点,他就早早醒来,挑着沉重的水桶,踏上陡峭崎岖的山路。一天八趟,往返奔波,肩膀磨破了皮,血水结成厚厚的血痂。
夜晚,赵进荣也没闲着,一本《茶树栽培技术》,被他翻得书页卷边,他孜孜不倦地学习茶叶种植技术,渴望改变荒山的面貌。然而,命运似乎有意考验他的决心。1973年,一场凶猛的倒春寒突袭,娇嫩的茶芽被冻得发蔫。看着自己的心血可能毁于一旦,赵进荣心急如焚。他步行二十多里山路,四处讨教挽救之法。得到老茶农指点后,他二话不说,立刻带领家人,割草、捆扎,像呵护婴儿般将茶苗紧紧包裹起来。之后,赵进荣在茶垄边整整守了七个通宵,随时观察温度,添草御寒。那份无微不至的守护,硬生生将茶苗从死亡的边缘抢了回来。
1978年,赵进荣的坚持终于迎来了回报。首批精心制作的50公斤干茶下山,换回了宝贵的收入。这笔钱,赵进荣全部用来购买新的茶苗,满怀希望地种在刚刚复苏的山地上。昔日的荒山,在他一镐一镐的坚持下,一点一点晕染开希望的绿色,显露出“绿银行”的雏形。
“我们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是‘王台茶’的牌子”
“茶叶就是脸面,差一分都不行!”这是赵进荣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融入骨血的“生态经”与“质量魂”。他深知,要让“南茶北引”真正在王台扎根,光有好的意愿是不够的,必须懂科学、讲品质、树品牌。
在茶园管理上,赵进荣是“生态农业”的先行者。他拒绝一味依赖化肥农药,而是在茶园里放养土鸡,鸡粪成了天然的有机肥料;在地埂上精心种植紫花苜蓿,这种豆科植物能固氮肥田,其花朵还能吸引益虫,形成小小的生态链;特意保留茶园周边的五十棵老松树,松针腐殖可以改良土壤,松林间的独特气息更赋予了茶叶一种难以言喻的天然松香韵味。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与巧妙利用,让他的茶园生机勃勃,茶叶风味独特。
采茶,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关口。每到采茶季,赵进荣必定亲自上阵,手把手给采茶工们示范“提手采”的要领——用指尖轻轻提断嫩芽,确保芽叶完整,不带老梗。一次,邻村来帮忙的工人为了图快,采下的鲜叶夹杂了不少老梗。赵进荣发现后,当着众人的面,将二十斤鲜叶全部倒掉。“钱亏得起,名声亏不起。采坏了叶子,做出来的茶就坏了我们‘王台茶’的名声。”赵进荣说。
这份对品质的严苛要求,贯穿于茶叶加工的每一个环节。在加工车间里,他严格执行自创的“三查三看”标准:查鲜叶质量、看萎凋程度,查杀青火候、看叶色变化,查揉捻力度、看条索成形。温度、湿度、时间,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他用眼睛和手感把控。2010年,一批精心制作的茶叶即将完成,赵进荣在最后的审查环节发现,由于杀青时温度比最佳状态高了5℃,冲泡时隐隐透出一丝焦味。这点大家眼里的小瑕疵,对赵进荣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失误。在场的家人和工人劝他降价处理或者内部消化掉,他却没有丝毫犹豫,将这批价值3000多元的干茶全部倾倒进了排水沟。“砸了招牌,这辈子都抬不起头。我们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是‘王台茶’的牌子。”赵进荣语气坚定,经过岁月和无数次失败的淬炼,他对茶叶品质的追求近乎苛刻。
“赵大叔心里装着整座山,装着全村的人”
对赵进荣来说,茶园不仅是他的事业,更是乡邻们的温暖依靠。
对于村里那些需要兼顾家庭、难以外出打工的老人和妇女,赵进荣的茶园就是他们的“就业驿站”。56岁的姜家屯村村民姜美红,需要照顾年幼的孙子,无法外出打工挣钱。在赵进荣的茶园采茶,她每天能有80元的稳定收入。“赵大哥人特别好,从来不催工。家里孩子有点事,打个招呼就能走,在这干活心里特别踏实。”姜美红的话道出了许多茶园工人的心声。采茶旺季,像姜美红这样在茶园务工的老人、妇女有十五六位。每月5号,工资总会准时发到他们手中。
赵进荣不仅心系茶园,更是脚下这片青山的忠实守护者。自1980年起,他就自觉肩负起巡山护林的责任。每逢冬春森林防火高危期,天刚蒙蒙亮,他巡山的身影必定出现在山林小径上。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2019年清明节,村民上山祭祀烧纸,不慎引燃了山坡上的枯草,火势迅速蔓延。年近古稀的赵进荣发现火情后,一边大声呼喊示警,一边提起水桶冲向火线。火最终被闻讯赶来的村民合力扑灭,赵进荣的衣服被烧出了几个破洞,额前的头发也被燎焦了。看着被及时控制住的山火,他抹了把脸上的黑灰,咧开嘴笑了:“山保住了,茶就保住了!”
“赵大叔心里装着整座山,装着全村的人。”姜家屯村党支部书记姜忠敏提起赵进荣,语气里满是敬佩。
如今,74岁的赵进荣,背脊已被岁月压得微驼,手上的老茧厚实得如同老茶树的树皮,步伐也不再矫健。然而,他依然保持着几十年不变的习惯:每天雷打不动地巡山两遍。每当来到茶园时,他会习惯性地俯下身,捻起的一撮泥土,感受它的湿度与肥力;他会小心翼翼地轻抚茶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每一次弯腰,每一次触摸,都是他在与这座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大山进行对话,是赤子对故乡深情表达。
五十四载寒来暑往,青丝熬成了白发,荒山坡变成“绿银行”。赵进荣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一镐一镐凿出的坚持,一枝一叶守护的匠心,一点一滴汇聚的乡情。他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将“南茶北引”的故事深深镌刻在王台的山峦之上。这缕源自大山深处的凡人微光,是坚守的执着,是匠心的纯粹,更是对乡土深沉无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