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化学打造绿色循环新模式,建成四条高端新材料产业链
“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
□本报记者 董梅雪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青岛海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湾化学”)聚焦“工赋青岛·智造强市”,积极发挥青岛链主企业头雁领航和生态主导作用,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建成“高端石化产品、乙烯基聚合物、硅化物、先进环氧复合材料”四条高端新材料产业链,以绿色循环的新模式,为西海岸新区乃至青岛市高端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塑造新的竞争力。
眼下在董家口经济区,海湾化学的一批重大增量项目进展迅速。海湾化学技术部部长张清亮告诉记者:“公司氯乙烯三期项目于6月份投产,目前已满负荷运行。环氧氯丙烷和环氧树脂项目7月份陆续进入投料试生产。20万吨/年乙烯基新材料项目计划8月中旬进行投料试生产。”
高端化工与新材料产业是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提质发展的三大优势产业之一。海湾化学在产业链规划上,将烧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气用于生产氯乙烯,氯乙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化氢用于生产环氧氯丙烷,而环氧氯丙烷和双酚A一起生产出环氧树脂后,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含盐废水经过处理,又重新回到烧碱生产流程,一系列循环利用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嵌入每个生产环节,不仅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碳减排和资源高效利用,还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张清亮表示:“‘十五五’期间,公司将实施聚苯乙烯和环氧树脂二期扩建项目,进一步丰富自家‘海晶牌’聚苯乙烯产品结构,拓展产品在青岛本土家电企业的应用范围,通过‘地产地消’模式实现青岛本土企业互利共赢,争取效益最大化。”
锚定“成为行业第一品牌”的目标,海湾化学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对生产严格控制,经过反复优化,攻克颜色、透光度等方面的无数难关。在行业内,聚氯乙烯拉膜制片过程产生的“鱼眼”问题,一直困扰着生产企业和下游用户,海湾化学通过持续进行技术和配方改进,成功将“鱼眼”数量从10个降至5个左右,品质远远优于进口产品,在医用树脂、儿童玩具等高端领域,“海晶牌”聚氯乙烯已是客户的首选品牌。
与此同时,为了推进区域产业互补和产业融合,海湾化学还携手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家电巨头,聚焦高端化工、智慧住居、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多措并举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全面激发“1+1>2”的聚合效应。
“今年上半年,公司完成产值64亿元、同比增长1.27%,完成销售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2%,利润约1.7亿元、同比增长58%。主要是VCM(氯乙烯单体)三期、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项目投产实现产值增加。”张清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