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结硕果,林下养鸡鹅
六汪镇鲁丽苹果园探索立体农业新模式,奏响乡村振兴“生态增收曲”

鲁丽苹果园打造立体农业新模式。

雷敦正将摘下的鲁丽苹果装箱。
□文/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8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柏乡三村的鲁丽苹果园,看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泛着红润光泽的苹果挂满枝头,林下乌鸡或低头啄食、或优雅踱步,雁鹅不时发出嘹亮的鸣叫。这片由雷敦正经营的100亩果园,自2019年引进鲁丽苹果品种以来,历经六年培育探索,构建起“树上结硕果、林下养家禽”的立体农业新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成为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鲜活样本。
品种优选
鲁丽苹果成为“生态招牌”
“咱这苹果不用套袋,脆甜多汁,存放得当的情况下,到春节时口感依然香甜。”雷敦正拿起一颗刚摘下的鲁丽苹果,并对记者说。据介绍,鲁丽苹果是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林光带领团队培育的新品种,因果形周正、果肉细嫩硬脆、汁液饱满,且糖度达12%至15%,被誉为“东方小蛇果”“山东红玫瑰”。
六年前,雷敦正经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推荐引进该品种,放弃此前从事的非农业领域,专心打造这片100亩果园。“传统苹果品种像美国8号、嘎啦,要么口感偏面,要么耐储存性差,鲁丽苹果的优势太明显了。”雷敦正说,鲁丽苹果最大的特点是“免套袋”,不仅省去套袋、摘袋的成本,还能让苹果充分接受光照,积累更多糖分。同时,该品种成熟早(七月底至八月初上市)、耐储存(常温可存至春节),丰富了春节期间市民的“果篮子”。
为养好果园里的这片土地,雷敦正在前四年未让果树大面积结果,而是通过“长草-割草-还田”的方式提升土壤有机质。“如果采用化肥,作物吸收有限,不如让土地‘自然呼吸’。”雷敦正介绍,去年果园首次挂果,亩产达2000斤,今年产量比去年略有提升,总体产量实现稳步增长。
据介绍,每年七月底至八月底是鲁丽苹果采摘季,果园需雇佣附近村民五六十人,全人工采摘,整个采摘期持续近一个月。“我们的苹果按大小分级,最大直径在70毫米以上的为一级果,售价每斤4元左右,二级果售价每斤3元左右。”雷敦正说,目前果园苹果主要供应本地市场,采摘下来的苹果部分直接装车运往批发市场,剩下没有被及时销售的苹果则存入园区内的初级保鲜库,保障错峰供应。
果禽共生
林下养殖构建“循环生态”
“果园的‘宝贝’不光有苹果,还有乌鸡和雁鹅。”雷敦正说,为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果园尝试林下养殖,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应双赢。
记者在果园看到,乌鸡身披油亮的羽毛,在果树下啄食杂草、昆虫和掉落的果实;雁鹅迈着优雅的步子穿梭林间,为果园增添了几分野趣。“园区共有400余只乌鸡、几十只雁鹅,我们基本上不用给它们喂饲料,除了冬天的时候喂一点,其余季节,它们全靠果园里的‘天然食材’生存。”雷敦正介绍,乌鸡和雁鹅不仅吃掉了果园里的杂草和害虫,减少了农药使用,其粪便还能为土壤增肥,让果树长势更旺,果实品质更好。
林下养殖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效益,还有可观的经济收益。乌鸡蛋个头小巧、蛋黄饱满紧实,每斤批发价格10元左右;雁鹅蛋个头硕大、蛋香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春秋季节气温适宜,乌鸡产蛋量最高,夏季温度较高,产蛋量会有所减少,但通过人工干预,果园蛋品实现了四季供应。”雷敦正说,为方便捡蛋,果园在林下设置了固定产蛋点,安排专人每日收集,确保蛋品新鲜。
此前,果园曾养殖1000只雁鹅,但其中大部分已出栏销售,只留下了几十只。“等苹果采摘结束,我们就会补充新的雁鹅苗,保持林下家禽的合理数量。”雷敦正表示,雁鹅生长周期为6至8个月,我们一般引进2至3月龄的幼苗,这些幼苗养殖成本低、见效快,可以进一步丰富果园的收益结构。
绿色管理
精耕细作守好“品质底线”
“从建园第一天起,我们就没打过除草剂,一年人工割草4到6茬,粉碎后还田。”雷敦正蹲下身,拨开土壤向记者展示肥沃的土层,“你看这土,黑得发亮,有机质含量比普通农田高不少。”
坚持绿色种植,是鲁丽苹果园守牢品质的核心。除人工割草还田外,果园全程按有机种植标准管理:不使用化学农药,依靠林下家禽除虫,辅以物理防治手段;不施化肥,以腐熟的杂草、家禽粪便作为天然肥料。“虽然人工成本比普通果园高,但消费者吃着放心,所以回头客越来越多。”雷敦正说,正是这份对品质的坚守,让果园的苹果和蛋品在本地市场积累了良好口碑,“我们现在的销售手段相对单一,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对此,我们也在社会各方帮助下,积极开拓市场销路,让更多人吃到我们的优质苹果和蛋品。”
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果园还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初级保鲜库,解决苹果储存问题。下一步,雷敦正计划完善分拣棚、灌溉设施,并对接政府部门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升级保险配套,为规模化发展打下基础。“现在果园还没完全进入盛果期,等设施完善了,亩产还能再提一提,家禽养殖规模也能扩大。”雷敦正对未来充满信心。
双向赋能
政企联动激活“发展动能”
果园的稳步发展,离不开柏乡三村的大力支持。“六年前雷敦正来承包土地时,村里主动帮他协调农户,解决了土地流转的难题。”柏乡三村党支部书记李功存告诉记者,当时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有顾虑,村里通过入户走访、政策讲解,最终促成100亩土地顺利流转,为果园落地奠定基础。
如今,柏乡三村还在积极为果园争取政策支持。“果园计划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村里正在帮他对接镇上的农业部门,争取相关补贴资金,解决灌溉、分拣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李功存表示,鲁丽苹果园不仅为村里带来了土地流转收益,还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年采摘季,都有五六十名村民在园区打工,他们每人一天能挣1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增收。”
据了解,柏乡三村近年来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除100亩鲁丽苹果园外,还有400亩白菜、800亩土豆,形成多元农业产业格局。“我们希望以鲁丽苹果园为示范,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立体农业、绿色种植,让土地发挥更大价值。”李功存说。
从“单一种植”到“立体种养”,鲁丽苹果园的探索,不仅让100亩土地实现“一地双收”,更为新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未来,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运营模式的持续优化,这片果园将继续释放生态红利与经济红利,为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