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杨家山里为什么这样“红”?

——走进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生生不息的抗战精神和乡村振兴活力


   ▲北京科技大学的学子到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记者 李宛遥 摄

  ▲坐落于东南崖村的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

  ▲中共青岛工委旧址(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供图)
  □本报记者 李宛遥

  八月的杨家山里,村舍民居错落山间,小桥流水蜿蜒穿行,悠悠古韵扑面而来。这里是革命热土,传颂着惊心动魄的“杨家将”抗战故事。这里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国典型”,承载着人们对“诗与远方”的向往。从烽火中的“红色堡垒”到新时代的“网红”村落,杨家山里的“红”在岁月更迭中历久弥新。近日,记者实地探访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在泛黄的史料与鲜活的乡村生活中,感受生生不息的抗战精神与乡村振兴活力。

  “红色堡垒”坚不可摧

  记者驱车来到铁山街道东南崖村,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便坐落于此。基地内430平方米的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处处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息,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史料整齐陈列,从泛黄的书籍到锈迹斑斑的器物,静静展示着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
  “杨家将,杨家将,抗日斗匪有胆量。有钱你出钱,有力我出力,自卫保家咱豁上。流了血,掉了头,杨家后代泪不流。齐起心,拉起手,拼上性命驱敌寇。”讲解员的声音打破展厅宁静,这首流传至今的民谣,诉说着杨家山里的抗战故事。
  讲解员告诉记者,当时杨家山里并非单指一村,而是由东南崖村、西北庄村、大下庄村、墩上村、黄泥巷村、上沟村等6个村落组成。这片土地嵌在铁橛山、月季山、睡牛山三座山峰环抱的丘陵谷地间,因90%以上的村民都姓杨,“杨家山里”的名号便在岁月中自然流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横行齐鲁大地。1938年,三路日军从不同方向侵占杨家山里周边地区。杨家山里的老百姓自发成立“团练”,将“抵抗日伪顽、守土保家”视为己任,周边百姓将“团练”队伍响亮地称为抗战“杨家将”。
  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杨家山里天然的战略优势——群山环抱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这里成为连接胶东与滨海两大抗日根据地的关键枢纽。1942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练”改造成为联防大队,从自发抵抗到有组织抗日,战斗力大大提升,中国共产党在杨家山里筑成了拖不跨、打不烂的“红色堡垒”。
  “抗战期间,5个县级党组织先后常驻杨家山里,从未发生意外。”讲解员指着一幅示意图介绍,“抗战期间,杨家山里政治上不受日伪管制,经济上不向日伪纳捐交粮,发挥着红色堡垒、交通枢纽和革命摇篮三大作用。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这里的红旗仍在飘扬,在杨家山里的影响下,周围42个村庄也纷纷成立‘团练’,形成了以杨家山里为核心的方圆近百里的民众大联防。”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记者注意到,在展厅,有不少老照片和老物件展现了杨家山里人民全力支持“杨家将”的故事。他们节衣缩食、送衣送物,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干部、传递情报,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杨家山里人民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期间,6个村400多户村民中有200多人参加革命,其中40多人英勇牺牲。开国少将贾若瑜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我们坚持诸胶边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岁月里,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上,杨家山里几乎成为我们这支队伍的后方基地。杨家山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理应载入革命的史册,至今我仍对那里的人民怀有深深的敬意和无限的眷念。”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为杨家山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书籍《烽火杨家山里》记录了那段烽火岁月的点点滴滴,纪录片《抗战杨家将》《杨家山里保卫战》《讨李战役》则以影像的形式重现了当年的激烈战斗与英雄事迹,让杨家山里的抗战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村里的老树下,86岁的老党员杨连明搬个小马扎坐在树荫下,向膝下围坐着的孩童讲述抗战的故事。“俺们那会家家户户都参加团练,出去打鬼子,女人就在家里给伤员做饭,给前线送吃的、送衣服。”讲到动情处,老人会念起那首“杨家将”民谣,孩童们便跟着一字一句地学。“这得教给娃娃们,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是用啥换来的。”杨连明说。
  红色基因的传承,既在口耳相传的故事里,更在代代接力的行动中。铁山街道深挖杨家山里红色资源,打造多元宣传矩阵,让抗战精神焕发时代光芒。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中共青岛工委旧址、红色驿站、红旗广场等13个红色场所串联成线,成为触摸历史、感悟精神的生动课堂。
  来自北京的参观者李先生是历史爱好者,带着孩子走进展厅观看了纪录片《抗战杨家将》后,他感慨颇深:“杨家山里的抗战故事是可感可知的红色精神火种,这里的人民为了守护家园,义无反顾拿起武器与敌人斗争,让人很震撼也深受鼓舞。”
  作为西海岸新区首个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近年来加强“馆校共建”,推出了特色思政课、沉浸式抗战情景体验研学项目。在这里,学生可化身“地下交通员”,重走红色交通线,徒步穿越2.5公里的敌人封锁区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完成传递情报等任务,形成了“用活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模式。
  每年寒暑假,全国各地的院校师生慕名而来,开展考察调研等实践活动。7月下旬,北京科技大学的学子们在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久久伫立,重温党的光辉历程,缅怀革命先烈,接受党史教育,他们纷纷表示,一定深刻铭记历史,弘扬光荣传统,用实际行动传承革命薪火。
  8月中旬,北京化工大学“信融山海 青绘乡兴”实践团的青年们,在红色教育基地录制“我讲抗战爱国故事”短视频,在红旗广场举行重温入党誓词仪式。“我们沿着先辈们的足迹,走访革命遗址、拜访老红军,聆听那些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不是课本里的形容词,而是能穿透时空的精神力量。”实践团成员蒋瑾感慨地说。

  “网红”村落火爆出圈

  红色文化和绿水青山为杨家山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杨家山里逐渐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落,大山深处的“红色堡垒”也逐渐被更多人知晓。
  2019年,铁山街道将杨家山里6个村与邻近的墨城安村、后石沟村进行一体规划,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理念整体打造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上沟村、墩上村、黄泥巷村等主打“原山原水原生态、原汁原味原生活”乡村旅游;东南崖村建设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赓续红色血脉;后石沟村则依托独特风貌,发展乡村影视基地。
  杨家山里秉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修旧如旧”保护胶东传统村落风貌。让原始山村肌理与现代文旅体验在这里交融。这里还定期举办樱桃采摘节、花海旅游节、乡村足球邀请赛、悦享新年游园会等“一月一节庆”,串联起“春观樱山、夏游花海、秋尝百果、冬享雪趣”的四季全景图。
  如今,杨家山里泥泞的乡路变成了通村达户的硬化路,休闲采摘、民宿餐饮、研学观光等多元业态串起“致富链”,村民口袋鼓了、笑脸多了。傍晚时分,文化广场上舞姿跃动,农家书屋内灯火温暖,老人孩子的笑声洒满街巷。在村里的助老食堂,杨连明老人享用着“一荤一素一汤”的午餐。“这一顿饭才花一元钱。”他动情地说,“不能忘了他们啊,没有先烈的流血牺牲,哪有今天这样的好光景?”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杨家山里被历史铭记、被镜头捕捉、被游客向往,这份蓬勃生机化为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常,如朝阳般蒸蒸日上,红得真切、红得暖心。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