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6年多时间累计讲解1000余场,听众超10万人次,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张文君——

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


  ▲张文君向参观者讲述杨家山里的抗战故事。

  ▲张文君(右)受聘为江山路第一小学“校外红色辅导员”。 (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供图)
  □本报记者 李宛遥

  “杨家山里是抗战时期连接胶东、滨海两大战略区的交通枢纽,承载着军民一心、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杨家山里人民自发成立‘团练’,抗击日伪顽,40多人英勇牺牲,‘杨家将’这三个字在乡亲心中重如千钧……”8月26日,晨光洒在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张文君身姿挺拔地站在抗日战争展厅门口,迎接参观者的到来,“大家好,欢迎来到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本展厅的主题是‘使命担当’……”

  “要给观众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2019年2月,23岁的张文君正式入职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她,在杨家山里当起了一名红色讲解员。
  刚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她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扑在了知识学习上。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她一场不落;讲解词改了又改,仪态练了又练,对每个讲解细节精益求精。
  在一遍遍打磨细节的过程中,她也渐渐明确了讲解工作的标准。在她看来,讲解得坚持三个原则:权威、准确、生动。“每个历史事件的表述,差一点都不行;每个抗战故事的细节,得让人听得进、记得住。”她经常这样提醒自己。
  “讲解员看似光鲜,其实很辛苦,是脑力与体力并重的活儿。”张文君告诉记者,站一天下来腰酸腿疼是常态,而且优秀的讲解员还要终身学习。
  “要给观众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张文君不断给自己加压,最初学习杨家山里抗战历史,后来开始学习青岛抗战史、山东抗战史,后来又扩大到党史军史。
  光看书还不够,她跑遍了周边村庄,找革命前辈的后人聊天,跟杨家山里的老党员、老战士、老干部拉家常,一点点搜集抗战年代留下来的文字材料、历史史料、图片、老物件等,挖掘更多红色故事,“这个过程也是亲身感受的过程,只有自己理解透了这段历史,才能在讲解时游刃有余。”
  六年多的沉淀,基地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刻进她的心里,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的位置都烂熟于心。站在展厅的张文君褪去初入职时的青涩,取而代之的是从容与自信,成为一名出色的红色文化传播者。
  这份专业与坚守,也为她赢得了诸多荣誉:全国青年演说大赛优胜奖、青岛市第一届红色故事讲解比赛三等奖、青岛市“‘百人、百堂、百部’话百年风华”微党课大赛优秀奖、青岛市百姓宣讲大赛故事类优秀奖、青岛市乡村振兴讲解员大赛“金牌讲解员”称号……

  “面对不同的群体,要用不同的讲解风格”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集缅怀先烈、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有远道而来的游客,有求知若渴的学生,有故地重游的老人,还有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学习团队。
  “尤其是‘七一’前后,一天的接待量最多达20场次。”张文君说,“这几年,随着讲解次数增多、接触人群渐广,我发现不同观众的兴趣点各有不同,学生爱听故事,长辈关注细节,大家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也存在差异。”
  为更好地引发共鸣,张文君琢磨出了“因人施讲”的办法。“面对不同的群体,要用不同的讲解风格和互动方式,让参观者自然而然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洗礼。”张文君说,比如面对老年人时,力求声音清晰、洪亮,语速适当放缓;遇到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参观者可以适当拓展延伸;而给学生们讲解时尽量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融入趣味故事,设置问答环节,增加红色文化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我和同事们先后改动调整了20多个版本的讲解词,实践证明,这种讲解方式效果很好。”张文君说,讲解结束时总能收获大家的掌声。

  “让红色故事成为孩子成长的精神养分”

  在张文君看来,讲解不仅是传播信息,更是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过程。
  “很多青少年不清楚革命先辈付出多大代价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主动把那段历史带到他们身边,让红色故事成为孩子成长的精神养分。”今年6月,张文君受聘为江山路第一小学“校外红色辅导员”,开始了从“基地讲解”到“校园授课”的转变,通过走进校园开展“党史故事”“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家乡的红色地标”等主题活动,推动红色教育“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7月,江山路第一小学“红领巾宣讲团”来到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张文君从“日军铁蹄、践踏国土”“中流砥柱、使命担当”“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红色堡垒、铜墙铁壁”“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五大板块入手,带领同学们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小小讲解员,讲好杨家山里的红色故事。通过情境模拟、语言训练等培训,王妍兮、谭佳音等8名小小讲解员手持扩音器亮相展厅,以清澈童声讲述杨家山里军民同心抗日的烽火往事,赢得50余名参观者的热烈掌声。
  “从孩子们崇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先烈精神的传承。”张文君说,这份反馈让她倍感欣慰。
  担任讲解员以来,张文君多次代表单位参加各类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作为青岛市“‘百人、百堂、百部’话百年风华”微党课大赛授课巡讲团成员、共青团青岛市委青年讲师团成员,她时常走进社区、高校,宣讲杨家山里的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基地也在持续拓展红色教育的边界,目前正在建设全区首个沉浸式红色展厅,运用270°环幕投影、AI智能交互系统,动态还原杨家山里抗战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张文君说。

  “只有先让自己感动,才能让观众动容”

  红色故事是鲜活的教材,革命精神是不朽的灯塔。正是这些精神养分,让张文君在日复一日的讲解中始终保持热忱。
  “只有先让自己感动,才能让观众动容。”张文君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我在红色教育基地工作,讲述着红色故事,汲取着红色力量。作为一名红色讲解员,我的讲解必须有温度、有感染力,用心用情讲好抗战故事。”
  “抗战岁月,无数先辈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守护家国。新时代,需要我们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传承他们的精神。”张文君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六年多来,她累计讲解1000余场,超10万人次通过她的讲述,了解了杨家山里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在张文君眼中,先烈们是长辈、是朋友,那些红色故事就像烙印在她的脑海之中,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脱口而出。
  “讲解员的麦克风,传递的不只是声音,更是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记忆。”张文君说,对先烈最好的纪念是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未来,她将继续以坚定的信念、昂扬的姿态、专业的精神,把红色故事讲得更生动、传达给更多人,用最真挚的讲解点燃参观者的爱国情怀,让红色精神“声”入人心。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