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青岛自贸片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拓展对德合作渠道,累计引进德资(含德语区)企业67家

打造对德招商“强磁场”

  □本报记者 刘腾

  作为山东省、青岛市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青岛自贸片区承担着推动国际合作、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片区不断拓展对德合作渠道,深化中德经贸、科技、人文等多领域合作,取得了积极有效的合作成果。截至目前,已累计引进德资(含德语区)企业67家,行业涉及先进制造、职业教育、技术研发、绿色建筑等,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家、行业领军企业14家。
  两家优质德资企业落户
  近日,青岛自贸片区在对德招商领域再传捷报——德奥特(青岛)雷达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泰加德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优质德资企业相继落户,区域对德合作版图再添重要力量。
  据悉,此次落户的两家德企均在各自领域具备深厚实力与领先优势。其中,德奥特(青岛)雷达科技有限公司由德国奥特雷达投资成立。作为一家毫米波雷达设备制造公司,主要从事商用车前盲区及侧盲区探测雷达产品的研发、组装以及相关的销售业务。该企业的入驻,将进一步丰富片区在汽车电子及智能传感领域的产业生态,为区域商用车安全技术升级注入德国先进技术力量。
  青岛泰加德科技有限公司则是由德国知名建筑公司TGAcode投资成立,是一家在建筑设计咨询领域颇具实力的企业,主要从事项目前期咨询、设计管理、工程监理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等多方面业务,其设计作品多次荣获DGNB铂金奖、LEED金级认证等国际权威奖项。企业的入驻将有力推动区域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实践,助力片区打造高品质绿色低碳发展样板。
  下一步,青岛自贸片区将继续深化对德合作机制,持续提升招商精准度与服务效能,吸引更多优质德资企业入驻,推动对德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能级德企聚集区
  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合作建设的国际合作园区,是青岛市主动服务国家开放大局、强化中德两国互联互通的桥头堡,肩负着推动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园区积极主动“走出去”,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对德招商工作。作为唯一中德两国签约共建的国际合作园区参加商务部在斯图加特举办的“投资中国”专场推介活动。园区低碳发展案例荣获第二届中欧企业ESG大会最佳案例金奖,并应邀在大会分论坛上推介典型经验。推动与辛北尔康普、欧科林格等企业洽谈签订合作协议,与德国雷根斯堡市签署合作协议,在园区设立雷根斯堡市驻青代表处。承办青岛-德国经贸交流会,配合市政府承办曼海姆-青岛经济友城圆桌会、斯图加特青岛-德国经贸文旅合作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中德中欧企业深化交流。
  同时,推动德企投资向“新”升级、向“深”求质。园区通过精准高效服务等软环境建设,促进已落户德企通过扩建厂房、增加产线、增设研发中心等方式不断加码布局,德国大陆、代傲、欧科林格、辛北尔康普等德企纷纷追加投资设立亚洲总部、研发中心等,积极将先进技术、产能在园区转移落地,深度嵌入中国的供应链、产业链。
着力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青岛自贸片区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吸引外资的核心竞争力。针对德企落地的关注点和区域自身特点优势,实行差异化招商引资新策略,在企业设立开办、房屋租金、新建改建厂房、研发投入等多个方面,详细列明了各项扶持、奖励资金标准,真金白银支持德企落户发展,实现精准招商、靶向招引,形成差异化竞争。
  定期举办德语区企业圆桌会,参加全市德企圆桌座谈会、欧洲企业圆桌会等活动,收集、解决德企诉求,精准对接服务,逐项研究解决路径、明确专责部门和销项时限,促进已落地德企快速成长、健康发展。
  依托“全链帮”服务平台,围绕政策兑现、审批服务、外籍人才服务等形成多方面惠企举措,为外籍人才提供入境、居住、工作、生活等全方位服务,持续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成立山东省首家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山东省首家知识产权仲裁院,协助德国曼泽纳、欧科林格等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建立知识产权联动保护机制,为入园德企连续三年开展知识产权综合保险,受到德国企业普遍欢迎。
  下一步,青岛自贸片区将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积极推动与德国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不断取得更多务实合作成果。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