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新区首个祖代种猪繁育项目在大村镇投产,打开畜牧业发展新空间

1230头种猪住进“智慧豪宅”


  ▲青岛百信恒泰农牧有限公司标准化现代畜禽养殖项目园区实现全产业链闭环运营。(大村镇供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近日,一批载有1230头荷兰托佩克祖代种猪的空调运输车,经严格消毒后顺利驶入位于西海岸新区大村镇的青岛百信恒泰农牧有限公司标准化现代畜禽养殖项目园区。这批“特殊客人”的入住,标志着新区首个祖代种猪繁育项目正式投产运营。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已将该项目列为“乡村产业振兴鼓励政策支持项目”,在良种引进、标准化建设、智能化设备购置补助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计划将其作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进行重点推广。

  引进全球优质品种
破解传统养殖痛点

  “以前咱们这里养的多是太湖猪等传统品种,吃3斤料才长1斤肉,肥膘厚达十几厘米,无法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青岛百信恒泰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守亮介绍,此次引入的荷兰托佩克种猪,是全球育种排名第二的优质品种,恰好破解了传统养殖的痛点。
  相较于传统猪种,托佩克种猪的“高效”与“适配”优势突出。在养殖效率上,比太湖猪等传统品种减少近30%饲料消耗;在市场适配性上,它背膘薄、肥瘦比例协调,契合当下消费者对“瘦猪肉”的偏好。“过去农户想引种托佩克猪,得跑到南方,长途运输不仅成本高,小猪应激反应大,成活率还不到60%。”李守亮说,如今项目实现本地繁育,小猪应激小、适应性强,成活率能提升至95%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引种难”的问题。
  目前,该项目一期已存栏1230头祖代种猪,其中公猪50-100头、母猪1100余头,种猪长至50公斤左右即可对外供种,预计年供应祖代母猪1.2万头、商品仔猪1.6万头。待二期项目建成后,祖代种猪存栏量将达3000头,可为新区及潍坊诸城、日照等周边地区提供稳定的优质种源。
全自动密闭式养殖
七人照料千余头猪

  走进项目园区,看不到传统猪场的“脏乱差”,取而代之的是密闭式现代化猪舍与全自动设备——这是一个能让7名管理人员轻松照料千余头种猪的“智慧养殖样板”。
  “猪舍空气需经3层高效过滤,单面墙就装有200多个过滤装置,相当于让猪呼吸‘无菌空气’。”李守亮指着猪舍外墙的设备介绍,项目采用正压通风系统与空气能取暖技术,全年将猪舍温度控制在22摄氏度-25摄氏度,湿度保持在60%-70%,环境条件堪比“植物无菌栽培室”。这种环境不仅能减少猪群患病风险,还能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率。
  在养殖流程上,项目实现“分阶段精准管理”:种猪刚入场时先进入保育舍适应环境,待状态稳定后转入配怀舍进行配种,待产母猪则移至专属分娩舍,仔猪出生后再返回保育舍培育,全程按生长阶段科学流转。饲料供应同样无需人工干预,场外料塔通过自动传输管道,将饲料直接输送至猪舍食槽,管理人员仅需操作设备开关,即可完成精准喂食。
  防疫是养殖工作的重中之重。项目实行“外人零进入”管理,若因工作需入场,人员必须经过3天隔离与2次消毒;种猪运输车辆入场前,需依次完成整车喷淋消毒、轮胎浸泡消毒、车厢紫外线消毒三道工序。“我们还会定期给猪群接种疫苗,这些工作7个人分工协作就能完成,效率比传统猪场提升不少。”李守亮介绍。
构建产业闭环
带动农民增收

  “光有好种猪不够,还得有好饲料搭配,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李守亮说道。早在种猪繁育项目建设前,企业已建成年产6万吨的饲料厂,如今两大项目深度联动,构建起“饲料生产—种猪养殖—种苗供应”的产业链闭环。
  过去,本地农户即便使用优质饲料,也因养殖的传统品种生长效率低,料肉比始终居高不下;如今项目推出“饲料+种猪”配套方案,让农户用同等饲料实现更高养殖收益。“以1头商品猪为例,用托佩克种猪搭配我们的饲料,比传统养殖能节省80-100元饲料成本,出栏后还能因瘦肉率高多卖50元左右,算下来一头猪就能多赚150元左右。”李守亮说道。
  目前,企业饲料不仅供应新区,还辐射周边地区,年销量达4.5万吨,服务农户超2000户。“下一步,我们计划把产业链往下游延伸,布局冷鲜肉、香肠、火腿等猪肉深加工产业。”李守亮说,通过打造“从农场到餐桌”全链条,既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形成“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养殖,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保姆式”服务
护航项目落地

  “没有大村镇政府的支持,这个项目至少要晚两年落地。”谈及项目建设过程,李守亮多次提到大村镇的“主动服务”。项目选址初期,需协调范家沟与封家小庄两个自然村的土地,同时必须避开吉利河水源保护区,确保不对河道造成污染。面对这一复杂情况,大村镇政府主动牵头,多次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召开协调会,不仅清晰界定了土地性质与边界,还为项目争取到“设施农业用地”的政策支持,彻底解决了“用地难”问题。在电力配套上,项目需架设一条1.5公里的高压线路,但部分村民担心线路影响日常生活,对此存在抵触情绪。镇政府工作人员多次上门与村民沟通,最终确定线路走向,并协调电力部门减免部分建设费用,顺利破解“用电难”。
  “从项目启动到投产,镇里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周都来走访,问进度、听需求、解难题。”李守亮表示,这种“保姆式”服务让企业能专心搞建设、谋发展。而在区级层面,区农业农村局将该项目列为“现代农业重点培育项目”,在良种引进补贴、智能化设备购置补助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计划将其作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在全区推广。
  从“引种难”到“本地繁”,从“传统养”到“智能管”,从“单环节”到“全链条”,大村镇祖代种猪繁育项目的投产,不仅为新区畜牧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更书写了“科技赋能农业、政企协同振兴”的生动篇章。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