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区的“村榜”又扩容了
隐珠街道李家石桥社区以文化小载体培育优良家风、涵养文明乡风

▲李家石桥社区打造文化长廊,展示社区文明实践成果等。

▲社区文化长廊内的“村榜”集聚优秀学子与人才。
□文/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在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李家石桥社区的党史村史馆,一面记录着“高知天团”的“村榜”始终热度不减。上榜学子的家人常会驻足,指着姓名回忆孩子成长的点滴;孩子们仰头凝望,悄悄许下“将来我也要上榜”的心愿;居民们站在榜前,交流着榜单背后的教育故事。这份每年夏天准时更新的“村榜”,不仅镌刻着社区268名大学生、研究生的成长轨迹,更成为社区培育优良家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精神坐标”,书写着一个社区被教育与文明浸润蜕变的生动篇章。
村榜上墙
从“一纸荣誉”到全村的“成长灯塔”
9月2日,记者走进李家石桥社区探访时了解到,今年夏天7名学子达到特控线,考上心仪大学,“村榜”名单再次扩容。
提及“村榜”的诞生,还要追溯到社区经济合作社党委书记滕连东多年前的一个想法。“想让群众形成重视教育、尊重人才的共识,不能只靠口头说,得有实实在在的载体。”滕连东回忆,没想到将考上大学的学子姓名整理上墙这一想法迅速引发群众共鸣。“家长们说,孩子名字能上‘村榜’,比给多少物质奖励都让人高兴;孩子们则把‘上榜’当成目标,互相比拼着学习。”滕连东说。
如今,“村榜”已成为李家石桥社区的“文化地标”。榜单上,既有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陈志成,还有近年来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学校的博士研究生;既有留学归国的创业者,也有留在本地任教、参与家乡建设的人才。“每年高考后,居民们都会主动打听‘今年谁能上榜’,小朋友们路过榜前,常会拉着家长问‘我考上大学,名字也能上这儿吗?’”社区工作人员笑着说,去年有个孩子得到“只要努力就能上榜”的答复后,蹦蹦跳跳地跑回家,嘴里还不停念叨着“要好好学习上榜单”。
在滕连东看来,“村榜”的意义早已超越“荣誉公示”本身:“它就像一盏‘成长灯塔’,让每个家庭都能清晰看到‘好好读书能有好未来’,也让崇知尚学的风气在社区里扎下了根。”
家风浸润
从家族传承到社区的“文明基因”
“我跟孩子说,别把我当妈妈,就当好朋友,高兴的事、不高兴的事都能跟我说。”社区居民薛香美的家庭故事,正是李家石桥社区家风培育成果的缩影。薛香美的儿子高志浩今年刚取得博士学位,从青春叛逆期到后来出国留学,薛香美始终以“朋友式”沟通引导孩子。“他看着舅舅们、表哥表姐们都考上了好大学、成为人才,自己也主动提出要读硕士、读博士。”薛香美说。
在李家石桥社区,这样的家族“榜样效应”随处可见。陈志成考上哈佛大学博士后,他的外甥丁嘉晨以舅舅为榜样,努力学习,顺利考上了西南大学;社区居民殷赠博、殷赠军这对双胞胎兄弟,一起赴英国兰彼得大学留学,毕业后一人回国创业,一人投身专业领域。“家里只要有一个考上大学、成为专业人才的,整个家族的孩子都会跟着学,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管用。”薛香美说。
为了让优良家风从“家族传承”延伸到“社区共培”,社区广泛开展“最美庭院”“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选树群众身边看得见、口碑好的先进典型。“‘五好文明家庭’这份荣誉,对我们家来说,既是肯定也是激励。”居民陈照星说,家里一直教育孩子“和睦邻里、勤俭持家”,现在孩子会主动帮邻居拎东西、参与志愿服务,“家风不是喊口号,而是大人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
同时,社区还经常组织“家风故事分享会”,让居民们讲述教育孩子、经营家庭的经验。“有的家长说‘孩子叛逆期要多些耐心疏导’,有的说‘要尊重并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这些接地气的真实故事,比书本上的道理更有感染力。”滕连东表示,家风是乡风的“最小单元”,只有每个家庭都涵养好家风,社区的乡风文明才能筑牢坚实基础。
阵地筑基
从文化载体到全龄的“文明课堂”
走进李家石桥社区,除了备受关注的“村榜”,社区的文化长廊同样引人注目。文化长廊自南向北划分为社区简介、志愿服务、文明典范、拥军优属等十大板块,详细展示着社区的发展历程与文明实践成果。“居民饭后散步时会停下来看,孩子们放学路过也会认真读上面的故事,文明理念就这样潜移默化地走进了大家心里。”滕连东介绍,文化长廊不仅扮靓了社区环境,更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宣传阵地”。
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社区始终注重“阵地筑基”。除了文化长廊,社区还精心打造了党史村史馆、雷锋馆等文明实践阵地,集中展示社区的重大发展事件、好人好事。“党史村史馆里,有社区老党员的奋斗故事,有过去的生产工具,还有历年‘村榜’学子的照片,孩子们来这里能了解家乡历史,老人们来这里能找回乡愁记忆。”滕连东说,这些阵地不只是居民的“精神家园”,更是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课堂”——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经常在这里组织“党史学习”“道德讲堂”,让尊老爱幼、健康生活、环境保护等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社区还构建了“全龄友好”服务体系: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便民服务大厅、文体活动中心、卫生服务站,成立艺术团和文化娱乐队伍,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设立儿童友好空间,开展“假期托管”“课业辅导”服务,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推进养老服务提质,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帮扶。“社区是大家共同的‘家’,得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感受到温暖。”滕连东说,近年来,社区还加大资金投入,改造路面、排水沟、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让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也让居民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文明赋能
从精神富足到物质精神“双丰收”
“村风家风世代相传,人才辈出国家兴旺”——滕连东创作的这副对联,悬挂在“村榜”两侧,也道出了李家石桥社区的发展密码。得益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社区不仅实现了“精神富足”,更迎来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如今的李家石桥社区,已建成集服装、食品、建材销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商业区,先后引进各类企业86家。2024年,社区集体可支配收入达230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4.8万元。“文明乡风带来了好的营商环境,也吸引了更多人才回流。”滕连东介绍,不少从社区走出去的大学生、创业者,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后主动选择回来,有的参与社区治理,有的投资创办企业,为社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与此同时,社区的文明底色愈发浓厚:“红白理事会”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倡导“喜事新办、白事简办”,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居民们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无论是环境整治,还是帮扶困难群众,都能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每年举办多场文艺演出、书画展览,让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以前邻里之间偶尔会因小事闹矛盾,现在大家都以‘文明家庭’‘优秀居民’为目标,相处得就像一家人。”居民王女士说。
凭借乡风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李家石桥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但在滕连东和社区干部们看来,这只是新起点。“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深化文明实践,打造儿童友好、青年向往、老年关爱的‘全龄家园’,让家风更优、乡风更正、社区更美,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越来越强。”滕连东说。
李家石桥社区的实践证明,一面小小的“村榜”,不仅能托起学子的成长梦想,更能培育优良家风、涵养文明乡风,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精神动力”。而这样的文明故事,还在西海岸新区的大地上不断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