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让文化之花在社区绽放

辛安街道聚焦阵地、项目、队伍三个维度,推动文化社区建设走深走实

  □本报记者 刘宏超

  近年来,辛安街道以文化建设为引擎,聚焦阵地、项目、队伍三大核心维度,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推动文化社区建设走深走实,实现了文化惠民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社区成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港湾”。

  >>建强阵地<<
  构建全域文化服务网络

  辛安街道坚持“空间有限、创意无限”理念,盘活各类资源,构建了“多点辐射、全域覆盖”的文化阵地网络。
  街道充分利用社区现有办公空间,因地制宜打造了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绘本阅读室、瑜伽室、棋牌室、书法室等功能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并定期开展图书漂流、读书分享会、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
  针对社区公共空间碎片化特点,辛安街道鼓励“见缝插针”建设文化角。例如,在前湾港中路社区休闲广场搭建以劳动法为主题的“普法文化长廊”,在铁路小区空地打造具有棋牌功能的“栖心亭”,还在辖区内主次干道、沿河两岸打造统战文化长廊、平安法治文化街,让文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成为连接邻里情感的纽带。
  此外,辛安街道还引进优质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社区文化地标。如淮河路社区与青岛西域敦煌壁画研究院合作,将闲置仓库改造为“敦煌文化体验馆”,定期举办壁画临摹、文化讲座等活动;前湾港西路社区引入由台胞创办的“辛安青年咖啡馆”,打造集交流、展示、创作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定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累计吸引居民1200余人次参与。

  >>建实项目<<
  激活文化社区建设引擎

  辛安街道聚焦不同群体需求,打造特色文化项目,以文化赋能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针对货车司机、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辛安街道打造了“车先锋”服务品牌,开展“文化三进”活动,包括中医文化讲座、法律知识普及和地方特色美食分享等。同时,街道还针对新就业群体家庭中的全职妈妈和随迁老人,打造了“卡嫂”“辛娘子”服务品牌,开展钩织、家政、手工制作等技能培训30余场,共计培训熟练学员60余人,助力这些学员每月人均创收超3000元。
  辛安街道还推广“流动办公桌”模式,打造“大家议起来”议事平台,讨论解决小区停车、垃圾分类等问题40余件次。同时,建设“睦邻会客厅”“民声议事厅”等实体空间,举办邻里节、包粽子、家庭才艺秀等活动,让居民在文化互动中增进感情、交流融合。
  针对儿童成长需求,辛安街道创新打造“童样精彩·赋能未来”儿童友好社区品牌。淮河路社区开展“淮小萌绘本阅读”项目,服务儿童500余人次;开拓路社区打造“开心课堂”,开设书法、绘画、科普实验等课程,解决了双职工家庭子女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同时,街道通过“小手拉大手”模式,组织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效应。

  >>建优队伍<<
  凝聚文化社区建设合力

  人才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辛安街道通过内部挖掘、外部联动,构建了“专业+志愿+联动”的文化队伍体系。
  街道深入摸排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的才艺特长,鼓励他们发挥优势,牵头开展文化活动,形成“一人一专长、一岗一特色”的文化服务格局。例如,淮河路社区工作人员邢子玲成立“线团团钩织工作室”,累计培训居民300余人次;街道机关干部杨正业开设“板雕体验课”,培养了20余名社区板雕爱好者。
  同时,辛安街道还积极组建“民间文化志愿队”,通过走访询问、居民推荐等方式,挖掘热心文化事业的居民骨干。如淮河路社区居民邱丽丽、王利利每周六组织开展“绘本中英阅读”活动,参与儿童从最初的5人增至30余人;沂河路社区居民潘彦峰为社区青少年开展编程教学,已培养“小程序员”50余名。
  此外,辛安街道还推动各社区与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建立文化共建机制,开展公益文化进课堂、健康文化进社区等活动60余场次,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文化兴则社区兴,文化强则治理强。辛安街道通过强化阵地、项目、队伍“三维”建设,让文化成为社区治理的“润滑剂”和“助推器”。下一步,辛安街道将继续深耕文化社区建设,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让文化之花在社区绽放,让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