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巴士职工夫妇九年如一日,用爱心照亮困境少年成长路
“公交爸妈”助他圆了大学梦
□本报记者 董梅雪
本报通讯员 张真真
“刘爸爸、田妈妈,你们看!这是烟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暑假里,在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两埠岸社区的一户居民家中,18岁的小飞(化名)捧着录取通知书,递到真情巴士集团职工刘波和田玉凤夫妇面前。这张录取通知书背后,是小飞九年成长道路上与这对“特殊父母”共同写下的温暖篇章。
>>九年帮扶<<
跨越血缘亲如一家
2016年,刘波和田玉凤的儿子浩浩偶然向父母提起了同学小飞的困境:爷爷与父亲相继离世,聋哑奶奶因腿疾常年卧床,整个家靠小飞的母亲独自打零工支撑,年幼的小飞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帮忙分担家务。
“这孩子太不容易了。”田玉凤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小飞时的场景:瘦小的身子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手里攥着皱巴巴的作业本。见此情景,夫妻俩当即决定:“咱们得帮这孩子一把。”从此,每个周末,只要刘波或田玉凤休班,就会让浩浩把小飞请到家中,为他做美味的红烧肉、糖醋鱼,耐心给他讲解难题,也常带他和浩浩去公园踢球、逛书店……
从小学到初中,小飞的书包、文具总是和浩浩“同款”,换季的棉衣、运动鞋也从未缺席。更让小飞难忘的是那些“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熊出没》时的欢呼;第一次在游泳馆里被刘波托着腋下学憋气时的紧张;第一次拍全家福时田玉凤帮他整理衣领的温柔……
“在这个家里,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和浩浩不一样。”小飞说,这份超越血缘的亲情,成了他对抗生活苦难的“铠甲”。
>>纾解压力<<
用爱化解退学风波
进入高中后,小飞的压力陡然增加——一边是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一边是对母亲独自养家的愧疚。高二下学期,这个一向坚强的男孩终于撑不住了,他红着眼眶对母亲说:“妈,我不想上学了,我去打工帮您分担经济压力。”
小飞的妈妈瞬间慌了神,马上拨通刘波的电话,请他帮忙打消小飞退学的念头。“孩子,咱们先去爬山,有话山顶上说。”了解情况后的刘波没有说教,而是带着小飞登上了大珠山的山顶。看着脚下的云海,小飞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把所有的焦虑和压力都倾吐给了“刘爸爸”。刘波用心倾听,并仔细为小飞分析退学的利弊,鼓励他继续用功读书,将来用好成绩回报母亲。田玉凤则给小飞的妈妈打去电话安慰对方,帮忙分析小飞的学业规划,并联系学校老师为小飞补课。在夫妻俩的关爱下,小飞渐渐解开心结,重新回到了课堂。
>>高考圆梦<<
努力学习传递爱心
今年6月,小飞走进高考考场;8月初,他第一时间把录取的好消息告诉了刘波和田玉凤。“当时我正在开车,听到孩子说‘考上了’,眼泪一下子就落了下来,这孩子太不容易了。”田玉凤回忆起那一刻,声音依然颤抖。
8月26日,距离小飞开学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刘波和田玉凤提着崭新的行李箱、书包和牛奶来到小飞家。田玉凤帮小飞收拾行李,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装着1000元现金的红包塞给他:“这些钱你拿着,买些喜欢的东西。记住,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永远是你的后盾。”当天下午,夫妻俩带小飞去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散场时,小飞悄悄对田玉凤说:“田妈妈,这是我最开心的一个暑假。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等工作后也要像您和刘爸爸一样,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