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镇持续优化文化书院服务功能,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文化书院传出“幸福交响曲”

▲“银龄课堂”开设的书法课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文/图 本报记者 徐丽
“退休后总觉得日子单调,自从参加了文化书院的银龄课堂,学书法、练太极,认识了不少伙伴,生活充实多了!”家住大场镇大场村的徐金磊展示着刚完成的书法作品,脸上满是笑容。近年来,大场镇联合爱益通公益服务中心,以“场享益站”为载体,汇聚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全力推动文化书院建出实效、亮出特色,将其打造成集群众共建共享、自治自理于一体的“生活圈”,成为提升居民文化素养的“加油站”,切实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打造银龄课堂<<
让“夕阳红”更添风采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大场镇立足“为老”服务初心,依托文化书院平台精心打造“银龄课堂”,通过多元化课程设置、专业化师资配备、个性化服务供给,为老年朋友构建起一个“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家园。
为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银龄课堂”构建了涵盖艺术、文化、体育、手工等多个领域的课程体系:艺术类开设书法、绘画、声乐、舞蹈等课程,邀请专业老师现场指导,帮助老年人提升文艺素养;文化类举办智能手机使用、健康养生知识讲座,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电子设备的难题,普及科学养生知识;体育类推出太极、八段锦、广场舞等项目,增强老年人身体素质;手工类设置剪纸、编织、陶艺等课程,让老年人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截至目前,“银龄课堂”已开展公益培训31场次,惠及老年人220余人次。许多老人表示,通过课程学习不仅掌握了新技能,更找到了归属感和成就感,晚年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接下来,“银龄课堂”计划引入短视频制作、烘焙等课程,打造有温度、有广度的“银发”学习平台,让更多老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开展假期托管<<
让“志愿红”温暖童年
为有效解决假期儿童“看护难”问题,丰富青少年假期生活,大场镇以文化书院为依托,整合多方资源推出假期托管服务,组建由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与专业社工共同组成的志愿服务看护团队,用“志愿红”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快乐的成长天空。
在课业辅导方面,大场镇邀请退休教师、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作业指导,帮助他们攻克知识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素质提升方面,开设经典阅读、安全教育、体育锻炼等课程,组织孩子们阅读中外名著,学习消防、交通、防溺水等安全知识,参与跳绳、拔河等体育活动,全面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在兴趣培养方面,设置美术、绘画、手工、音乐等课程,让孩子们在创作中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发现自身兴趣特长。
“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学会了画水彩画,这个暑假过得特别开心!”参加假期托管的小学生李鑫兴奋地说。
为确保托管服务安全有序开展,“场享益站”配备了专职安全员,每天对场地进行安全检查。同时,建立家长沟通群,及时反馈孩子的托管情况,让家长放心、安心。
>>搭建百姓舞台<<
让“文化红”点亮生活
为激发基层文化活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场镇以文化书院为平台,倾力打造“大场星光秀”百姓大舞台竞演活动。活动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才艺形式,无论是能歌善舞的文艺爱好者、擅长乐器的民间艺人,还是热爱朗诵的退休教师,都能登上这个舞台展示风采。自启动以来,活动得到群众积极响应,累计收到报名申请100余份,涵盖歌曲、舞蹈、乐器演奏、朗诵、小品等多种才艺类型。
“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别人演出,没想到今天自己也能站在舞台上表演,这种感觉太美妙了。”首次登台表演的居民徐梅激动地说。
从“银龄课堂”的“夕阳红”到假期托管的“志愿红”,再到“大场星光秀”的“文化红”,大场镇文化书院以丰富多彩的服务形式,满足了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幸福驿站”。
下一步,大场镇将继续以“场享益站”为载体,不断完善文化书院服务体系,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吸纳更多志愿者加入服务队伍,持续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让文化书院成为有温度、有特色、有活力的基层文化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