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刘慧敏
■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需以历史文化为“根”、以城市风貌为“形”、以市民素养为“魂”,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让城市既有文化厚度,又有形象亮度,更有人文温度,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向上向善的幸福家园。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七个方面重点任务,“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其中之一。会议指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建设文明城市,要在文化的滋养涵育下形成与现代化人民城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城市风貌和群众面貌不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留住城市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各地的历史文化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留住城市记忆、延续文化血脉的根本举措。首先,构建“普查-建档-保护”全链条工作机制,对承载城市文化基因的古建筑、古遗址、古街巷、非遗项目、传统民俗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普查,建立分类清晰、信息完备的历史文化资源档案库,确保每一项文化遗产都有身份标识。在此基础上,制定分级保护清单,明确不同级别资源的保护标准与责任主体,避免保护资源“一锅烩”。
其次,强化传承机制建设,破解“重保护、轻传承”的困境。针对非遗项目,建立传承人培养体系,通过设立专项补贴、搭建展示平台、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推动传统技艺代代相传;针对历史文化知识,将其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社区文化课堂,通过讲座、展览、沉浸式体验等形式,让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城市历史、认同本土文化。同时,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文化体验项目、文创产品,让历史文化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为“市民身边的生活”,实现“保护-传承-利用”的良性循环。
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
保护城市独特资源
城市风貌是城市形象的直观体现,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与自然景观是城市的“专属标识”,要通过制度完善与精准保护,让每一座城市都能呈现独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一方面,健全风貌管理制度体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编制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明确建筑风格、色彩基调、空间布局等重点要求,让城市建设“有规可依”。建立多部门协同管控机制,审核建设项目与周边历史文脉、自然环境的协调性;针对老城区、新城区、重点功能区(如滨水区、历史街区)制定差异化管控细则,老城区突出“修旧如旧”,保留街巷肌理与传统风貌;新城区注重“古今融合”,在现代建筑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确保城市风貌和谐自然。
另一方面,精准保护城市独特资源。在历史文脉保护上,不仅要守护物质载体,更要传承文化记忆,如保护老字号商铺的经营传统、记录老市民的城市故事,让历史文脉成为市民的“集体记忆”;在人文地理保护上,立足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积淀,守护标志性地理符号,如依河城市的滨水格局、山地城市的街巷肌理,避免因过度开发破坏地理特质;在自然景观保护上,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山体、河流、湿地、古树名木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保持自然景观的原真性与完整性,让城市“显山露水、透绿见蓝”,实现“人文与自然共生”。
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市民文明素质是文明城市的“活名片”,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培育向上向善风尚、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首先,构建全方位文化供给体系。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与服务升级,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让市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丰富文化供给内容,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创作推出相声、脱口秀、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讲述城市中的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培育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城市新风尚,让文化浸润成为提升素养的“无形课堂”。
其次,开展分层分类文明实践活动。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活动:面向青少年开展“文明礼仪进校园”“红色文化研学”等活动,培养文明习惯与家国情怀;面向成年人开展“文明出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组织志愿者参与交通疏导、社区服务、环境整治,让市民在实践中强化文明意识。同时,建立文明激励机制,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让“崇德向善”成为市民的自觉追求。
最后,营造浓厚文明氛围。利用城市户外广告、社区宣传栏等载体,宣传文明理念与行为规范;借助新媒体平台开设“文明城市”专栏,传播文明知识,形成“人人讲文明、处处显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文化浸润、实践养成、氛围营造协同发力,让文明素养内化为市民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为文明城市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需以历史文化为“根”、以城市风貌为“形”、以市民素养为“魂”,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让城市既有文化厚度,又有形象亮度,更有人文温度,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向上向善的幸福家园。 (作者系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