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治理”服务“大民生”
灵山岛保护区用“绣花功夫”解居民急难愁盼,织密民生幸福网

康大海港苑二期小区党支部组织市政工程专家实地勘查小区积水点。 (灵山岛保护区供图)
□本报记者 刘宏超
近年来,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聚焦居民身边的急难愁盼,以党建为引领下沉治理资源、延伸服务触角,用“绣花功夫”在全域打造系列“微治理”场景。通过主动服务、创新实践,办好群众关心的“小事”,催生出一批接地气、有实效的治理样本,实现“小场景”服务“大民生”。
>党建引领聚合力<
民生诉求“快响应”
灵山岛保护区依托党员联户机制,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米”。大岔口社区联户党员于瑞秀走访时,得知辖区有20多位老人存在雨雪天去助老大食堂吃饭不便的困扰,随即向社区党委汇报。社区党委迅速响应,召集18名党员组建“助老送餐队”,并联合爱心餐饮企业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截至目前,送餐队已累计服务1200余人次,日均配送30余份午饭,既暖了老人的胃,又暖了他们的心。
翻开兴港路社区党员中心户陈宏的民情台账,“昆仑山南路下水道堵塞(急!)”的记录格外醒目。旁边工整地写着解决方案:“先通管道,再立公约!按面积、用水量分摊费用。”面对16家商户因公用管道堵塞维修费发生争执时,陈宏主动担当,实地取证、带头垫资疏通,并逐户做工作。在她的协调下,管道彻底疏通,维修费顺利收齐。一本本民情台账,丈量着民心冷暖,更见证“急难愁盼”通过党群合力化为“同心共治”的生动实践。
>多元议事解民忧<
治理难题“共破解”
聚焦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灵山岛保护区通过搭建议事平台汇聚多方力量。康大海港苑二期常年面临排水不畅的困扰,小区党支部组织居民代表、市政工程专家和物业工作人员实地勘查小区积水点,并先后召开8次“长桌议事会”,决定采用“物业垫资改造、公共收益分期偿还”资金模式,敲定“改造排水口+铺设专用管道”改造方案。改造后的康大海港苑二期小区经多轮强降雨考验,再未出现积水现象,彻底解决居民的出行难题。
碧海临峰小区针对宠物扰邻问题,由小区党支部搭建沟通桥梁,组织居民代表开展多轮讨论,最终将文明养宠条款纳入《小区文明公约》,明确规定遛狗牵绳、及时清理粪便、早晚高峰不携宠乘坐电梯等要求,让公约成为居民共同签署、共同遵守的“自治承诺书”。如今,小区内宠物扰邻现象大幅减少,环境卫生显著改善,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活动空间焕新颜<
邻里之间“走得近”
“微治理”从优化居住环境与密切邻里互动发力,让社区生活更有温度。津盘·凤凰都小区2号楼居民曾长期受绕路出行困扰,小区“新邻空间”共创计划启动后,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与热心居民携手行动,共同铺就一条便民砖石小径,不仅解决了居民绕行的难题,更点燃了大家参与小区公共事务的热情,后续小区南门换新、电梯美化等民生改造行动接连推进,居住环境持续升级,居民归属感不断增强。
兴港路社区的长者生日会上,独居老人们头戴生日帽,专注欣赏商圈“红帆支部”推荐好店志愿者们的精彩表演。这是社区“睦邻时光”活动的一个缩影,该社区创新采用“社会组织搭台+志愿者服务+公益资源助力”模式,每周定期开展趣味运动会、公益市集等主题活动,让左邻右舍在欢声笑语中熟悉彼此、结成“老伙伴”,曾经的“陌邻”逐渐变成互帮互助的“睦邻”,社区氛围愈发和谐。
>透明公开增信任<
治理效能“再提升”
公开透明是赢得民心的关键,灵山岛保护区通过精细化举措搭建信任桥梁。此前,津盘·凤凰都小区居民常对“公共收益用在哪”“业委会做了哪些工作”心存疑虑。如今,小区业委会每季度定时发布《小区简报》,清晰呈现公共收益使用、业委会工作进展、小区民生难点推进情况及物业服务提升行动,让居民对“钱花在哪儿、事办得如何”一目了然。“公开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我们就是要用一份小简报,换来业主的大安心。”小区业委会主任于守臻的话,道出了这份“阳光报”的价值——它不仅消除了居民顾虑,更架起业主与业委会的沟通桥梁,让信任在公开透明中不断滋长。
叩响心扉的敲门、为民办事的记录、凝聚共识的议事、公开透明的账单等“微场景”,是灵山岛保护区汇聚治理力量,诠释为民情怀的生动实践。下一步,灵山岛保护区将紧扣居民需求,拓展更多治理场景,让“微治理”更贴民心、更具活力,持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