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海青卫生院中医科主任毕善鹍坚守基层医疗岗位16载,用医术祛病痛、用真心暖患心

做基层群众信得过的健康守护者


  ▲毕善鹍为患者把脉。
  □本报记者 谭宁

  “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群众的满意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不忘初心,铭记誓言,修医德、炼医术,做基层群众信得过的健康守护者。”这是海青卫生院中医科主任毕善鹍始终秉持的信念,也是他十余年基层医疗生涯的真实写照。
  毕善鹍今年40岁,自2009年从山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了基层医疗的广阔天地。作为一名有着十余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始终以忠诚和奉献践行医者担当。对待患者,他耐心细致、严谨负责,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患者的广泛赞誉;他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别人遇到困难时总愿伸出援手。

  妙手施治 驱散病痛

  2019年,毕善鹍来到海青卫生院工作,从此开始了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医诊疗之路。
  双河村的张敏玉曾因常年劳作落下了病根,浑身疼痛难忍,四处求医却未见好转,反而因高昂的治疗费用和遥远的路途而倍感无助与疲惫。当她听说海青卫生院中医科擅长治疗腰腿痛病时,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就诊。
  毕善鹍接诊后,结合针灸、浮针及小针刀等特色疗法,为张敏玉量身定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经过半个月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张敏玉的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这一变化让她激动不已,逢人便夸:“毕大夫的医术太高明了!”随后,在她的推荐下,患腰痛多年的老伴李大叔也来到海青卫生院接受治疗。在毕善鹍的精心治疗下,李大叔的病情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2020年10月的一天,李大叔骑着三轮车来到海青卫生院,将一块刻着“医者仁心”四个大字的牌匾送到毕善鹍手中,并对他说:“毕主任,谢谢您和全体医护人员在住院期间给予我们的关心和照顾。”

  志愿服务 送医上门

  针对海青镇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老年人多、村民健康意识不强等问题,2021年4月,毕善鹍发起成立“青青草”志愿服务队,带领团队深入村庄,开展健康义诊、技能培训与科普宣讲等活动,为村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服务。截至目前,服务队已开展大型义诊活动30余场,惠及村民1000余人次。
  一次义诊活动中,村民李乐秋因长期腰痛前来就诊,志愿服务队的医生仔细为其进行检查后,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医生向李乐秋嘱咐了一些平日里需要注意的事项,并现场演示了几个简单的康复动作。李乐秋对志愿服务队的专业服务赞不绝口:“你们真是把医疗服务送到了我们家门口,让我们不用跑远路就能看病。”
  毕善鹍包联海青镇9个村庄,他常常不辞辛劳,背着沉甸甸的健康服务包,带领团队穿梭于阡陌村舍、田间地头。健康服务包里整齐地摆放着血压计、听诊器等各类医疗器具,承载着他对村民们满满的牵挂。
  每到一户,毕善鹍都如同家人般与村民亲切交谈,并免费为村民测量血压、血糖等基础健康指标。测量结束后,他会根据结果,结合村民的日常生活习惯给予健康指导,从合理饮食的搭配建议,到适度运动的科学安排,再到规律作息的重要提醒,事无巨细。而对于“三高”人群等慢性病患者,毕善鹍更是格外关注,定期随访、耐心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身体。
  每年的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机。今年三伏天,毕善鹍顶着烈日,带领医护人员跑遍了全镇21个乡村卫生室,为1200余名村民贴敷了三伏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中医服务。

  微笑行医 医者仁心

  “毕大夫一见我们就笑呵呵的,这让我们的看病压力全没了。”这是患者们对毕善鹍的普遍印象。毕善鹍深知,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焦虑与不安,因此,他总是以微笑面对每一位患者,用温暖的话语和亲切的态度去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他视患者如亲人,不仅用医术去解除他们的身体病痛,更用真心去疏导他们的压力,把“祛病”与“解惑”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无论多忙多累,毕善鹍总是坚持看完最后一位患者才下班。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和服务态度让患者们深受感动。
  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承载着患者对毕善鹍医术与仁心的最高褒奖与深深敬意。毕善鹍常说:“只要能为患者解除痛苦,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正是这份对医学的热爱与对患者的责任,让他在基层医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毕善鹍,这位基层医疗的“仁心守护者”,用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海青这片土地,也激励着更多医务工作者们在基层医疗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