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从“流动”到“安心”,一方小摊托起农户生计,也留住了袅袅烟火

35处“邻舍集”传递的城市善意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服务下沉、柔性管理,引导“邻舍集”摊贩规范经营。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涛

  清晨的唐岛湾路,吆喝声渐起,西红柿还带着晶莹的露珠,苹果泛着诱人的红晕,玉米堆成小山……来“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赶早市的市民络绎不绝,升腾着浓浓的烟火气。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西海岸新区的田间地头迎来了丰收。为切实解决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和市民“买得方便、买得放心”的双向需求,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相关镇街提前谋划、科学布局,将“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临时扩增至35处,提供免费摊位708个。从田间到餐桌、从农户到市民,“邻舍集”正悄然成为市井烟火与城市治理有机融合的新样本,更化作一条连接民生的“暖心纽带”。
  早上七点半,唐岛湾路“邻舍集”已铺开一幅热气腾腾的市井长卷。记者在现场看到,农户们熟练地将各种蔬果码放整齐,市民提着菜篮穿梭其间,询价声、还价声、笑语声不绝于耳——这座城市的生机,正从这些细微的烟火气中苏醒。
  此次“邻舍集”扩容,不是一次临时起意的“摆摊试验”,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精准调研与科学规划之上的民生工程。早在布局之初,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就牵头开展了农户销售需求与市民采购动线的双向摸查。从摊点选址到开放时段,每一个细节都紧扣“便利”“有序”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多个摊点已接入高德地图系统,市民只需打开手机输入“邻舍集”,即可实现一键导航、就近采购,“家门口的菜市场”触手可及。
  “这些都是自家种的蔬菜,以前摆摊时,一看到执法人员过来就心里发慌,赶紧抱着菜、拿着称跑。现在好了,‘邻舍集’给我们免费设摊位,我这一筐西红柿,个把小时就卖空了。这样的安排规范有序,心里踏实多了,真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摆摊农户纪香兰高兴地说。
  热闹却不杂乱,繁忙却秩序井然——这一切离不开背后的制度设计与日常管理的“软性约束”。“邻舍集”从设立之初就按照“因地制宜、规范有序、公平普惠、惠农便民”的原则,明确了设置范围、经营时间和准入要求。它不是放任自流的“马路市场”,而是在规范中释放活力,于有序中传递文明。
  执法人员也不再是传统的“管制者”,更多时候则是扮演“服务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他们每天清晨到岗,协助农户安置摊位、疏导人流,甚至当起“科技助老员”,手把手教不熟悉手机操作的市民查询摊点位置。柔性管理、主动服务,换来的是摊主自觉遵守秩序、诚信经营,实现了“烟火气”与“秩序感”并存的双赢局面。“我们七点前就会到岗,帮助农户尽快入场、规范摆放。遇到市民、商户问路,我们也会教他们用高德地图查位置,尽量让大家都方便。现在摊主们都很配合,集市里从没出现过乱摆乱放、缺斤短两的情况。管理变成了服务,秩序就成了自觉。”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珠海中队中队长王正全说。
  小摊位里见大局,吆喝声中听民心。“邻舍集”的扩容与推广,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践行“服务下沉、管理上门”理念的生动实践。它统筹了镇街资源、回应了群众需求,更探索出一条“惠农便民+城市治理”的新路径。摊点虽小,却牵动着大民生:既破解了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难题,又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满足了市民对“新鲜、实惠、方便”的生活期待。
  截至目前,新区35处“邻舍集”已全部投入使用。它们散布在社区街角、路口空地,如同一根根细微却坚韧的血管,将养分输送至城市末梢,也打通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邻舍集”还从食品安全、价格计量、环境卫生、公共秩序等多个维度提出明确要求,呼吁每一位经营者、每一位市民共同营造整洁、公平、和谐、温暖的集市环境,倡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文明市集。
  “‘邻舍集’不只是一个买卖场所,更是一座桥,连着田间与餐桌、政策与民心。接下来,我们还会根据季节变化和群众反馈,持续优化摊点布局与服务内容,让‘邻舍集’更接地气、更暖民心。”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大队长毛源旭说。
  从“流动”到“安心”,“邻舍集”用一方小摊、一片荫凉,托起了无数农户的生计,也温暖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它映射出一座城市在发展中的温度与智慧,也诠释了何为“综合执法 执法为民”。小摊位,大民生——这或许正是城市该有的模样:既装得下高楼大厦,也留得住袅袅烟火。
  这个秋天,让我们在“邻舍集”相逢,尝一口香甜的水果,拎一篮新鲜的蔬菜,在烟火气中感受一座城市的善意与温度。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