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镇推进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北有茶、南有渔”农业生产新格局
一片茶一尾虾,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夏继秀参加海青茶手工制茶大赛。(海青镇供图)
□本报记者 谭宁 本报通讯员 肖榕泽
西海岸新区海青镇是“南茶北引”落地繁衍的地标镇,素有“北茶之源”的美誉。近年来,该镇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借助海域滩涂这一独特优势,以科技创新赋能水产养殖、海水稻种植等“蓝色经济”产业,打造“北有茶、南有渔”的农业生产新格局,推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海青茶、廒上海水稻米等相继入选青岛“网红农品”,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增添了亮眼的一笔。
>>科技兴渔<<
气膜技术搭起养殖车间
清晨时分,位于海青镇临海村廒上自然村的天下渔仓现代渔业产业园已是一片繁忙。在产业园的巨型气膜养殖车间里,一尾尾活蹦乱跳的竹节虾在循环水系统中不时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映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几小时后,这些竹节虾将搭乘冷链快车,奔赴各地市场。
濒临黄海的临海村,正书写着科技兴渔的新篇章。天下渔仓(山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强指着车间“外墙”介绍:“我们应用了气膜车间技术,核心就是新型材料‘空气胶’,它具有出色的保温隔热性能。整个车间无支撑结构,全靠气体支撑,能抵御12级大风。”
记者了解到,天下渔仓现代渔业产业园由山东民生集团投资3亿元建设,是海青镇科技赋能传统渔业的生动样板。养殖水体内,数字化系统精准调控着水质、温度与饲料投喂;紫外线杀菌与生物制剂构建起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去年,园区成虾产量突破400万斤,虾苗繁育量高达20亿尾,年产值超8000万元。随着二期“海稻蟹”立体种养模式的投产,预计今年总产值将接近3亿元。
>>“云养茶”<<
让消费者当上“数字茶农”
晨雾渐散,和煦的阳光为华忆海青茶庄园的293亩茶田镀上了一层金边。庄园负责人李桂村穿行于翠绿的茶垄间:“看,这是我们的虫情监控系统,能精准地反映出整个茶园里的害虫情况,一旦害虫数量超出标准值,数字化粘虫板就会发挥作用,可以帮忙减少虫口密度。”这位奉行“自然农法”的种茶人,用九年时间构建起茶园绿色防控体系,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引益虫治害虫,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干预。
2019年,华忆海青茶庄园开始数字化转型。庄园创新“电子合格证+追溯二维码”双标识管理,让每盒茶叶都“带证上市”,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查看茶园分区监控视频、农事操作日志、加工车间影像等多项溯源信息,可谓“一证保安全、一码知全程”。“以前买茶多少有点‘开盲盒’的感觉,现在能查看整个生产过程,喝着自然更安心。”年轻茶客刘志超的感叹,道出了透明化生产带来的变化。
创新的火花不止于此。李桂村去年推出的“云养茶”项目,让都市消费者可以认养一片属于自己的茶园。都市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深度参与种植、定制专属茶礼,还可以携家人亲临茶园体验采茶乐趣。“让消费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茶产业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才能持久飘香。”李桂村说。
>>三产融合<<
示范基地打造“共富矩阵”
日头渐高,茶山脚下的海青茶“三产”融合创新示范基地里,80口手工炒锅次第排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青绿茶种植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夏继秀双手翻飞,嫩绿的茶芽在她手中起落,迅速卷曲、成型,浓郁的茶香弥漫整个车间。“目前手工炒制主要以订单式为主,同时承接高端茶叶的订购。像早春茶叶,需求量特别大。”夏继秀说。
这座“三产”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正以就业助农、研学富农、服务惠农的“共富矩阵”,激活乡村振兴澎湃动能。80口铁锅带来了60余个专业炒茶岗位,吸纳周边百余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近5万元;两处配套的研学场地年接待游客超一万人次;基地内先进的设备更向全域茶农敞开大门,提供专业代加工服务,降低茶农成本、提升茶叶品质,推动全镇优质茶比例从50%跃升至80%。
当竹节虾在科技加持的“蓝色粮仓”里蓄满活力,当茶客通过云端看到茶树吐露新绿,当片片新叶在滚烫的铁锅中淬炼生香,海青镇已在三产深度融合的浪潮中锚定了崭新的坐标。
一尾鲜虾、一片茶叶、一口炒锅,串联起田间与车间、乡村与城市,在科技赋能下,共同铺就了一条充满活力的共富之路,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