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喜迎丰收“薯”光
六汪镇3000亩红薯开始收获,预计亩产可达5000斤左右,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工人拿着刚收获的红薯喜笑颜开。

▲收获机在田垄间来回穿梭。

▲优质红薯被装入箱中,准备运往加工企业。
□文/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金秋时节,沃野流金。9月25日,记者在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金牛湖新村的红薯种植基地看到,杀秧机、收获机在田间穿梭,采收工人弯腰分拣、装筐、搬运上车,满载红薯的货车整装待发,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据介绍,该基地共种植红薯3000亩,于9月21日启动采收、预计11月初完成收获,亩产预计可达5000斤左右。
金牛湖新村红薯种植基地是六汪镇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的成功实践,不仅让村民获得了“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益”的双重收入,更推动当地红薯产业向“育、种、收、储、加”全链条升级。
机械人力协同
提高采收效率
在金牛湖新村红薯种植基地里,30余名工人分散在田间,按照“一斤以上”“4-9两”“2-4两”“边角料”四类标准,将刚出土的红薯分类装筐。其中直径不超过8厘米、长度13-22厘米的“优级A级品”,被工人装入纸盒,发往烟台公司加工后出口日本。
“我们今年投入了两台机械,一台杀秧机先处理藤蔓,一台收获机跟进挖薯,比人工采收快多了。”金牛湖新村党委书记李玉军指着田间的机械介绍,尽管前几天的降雨导致田间作业略有受阻,但前期铺设的机灌带有效抵御了今年夏天干旱天气影响,让红薯产量稳中有升。
在采收工人中,既有周边村庄的留守妇女,也有返乡的村民。“我负责搬运、驾驶机械,一天能挣170元钱。”来自柳杭沟自然村的孙桂军高兴地说,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日子比以前舒心多了。
据统计,此次采收期间,基地日均吸纳30余名村民就业,助力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全品类回收”
规避市场风险
“这批A级品要再检查一遍,长度不够13厘米的不能装盒。”在基地分拣区,企业农技人员梁志武正逐筐检查红薯品质。自今年春天红薯栽种起,他便常驻基地,从种植标准制定到采收质量把控,全程参与监督——这是六汪镇发展订单农业的核心保障,也是红薯“种得好、卖得好”的关键。
李玉军介绍,六汪镇于去年牵头5个新村成立金石汪泉合作社,与烟台一家企业达成合作,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合作企业不仅提前明确种植品种和品质标准,还派驻技术团队提供全流程指导:在育苗环节,从河南引进抗病性强的一代可繁苗,尽管单株成本比普通苗高4分钱,但产量更稳定;播种前开展3场专题培训,内容涵盖土地翻耕、地膜覆盖、水肥管理;田间管理期,技术团队通过微信工作群实时答疑,每周至少两次实地巡查。
更让农户安心的是“全品类回收”政策。“不管是一斤以上的大薯,还是二两以下的小薯,企业全部回收,没有一点浪费。”李玉军说,“优级A级品”供企业加工烤红薯,一斤以上的大薯用于制作薯条,2-4两的中薯用于日常销售,边角料和小薯则被加工成红薯浆、红薯果汁,“采收下来的红薯当天就用货车发往烟台,企业加工后再出口,物流顺畅,也规避了市场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客户曾专程到基地检测土壤,确认当地山岭地的pH值、有机质含量完全符合优质红薯生长要求,这也为订单的长期稳定提供了“品质背书”。
村民收入稳定
种植规模扩大
砖瓦屯自然村村民姜友华作为首批土地流转户,不仅将3亩多山岭地入股合作社,自己也成为了基地的工人。“土地租金每亩每年550元,在基地打工最多的时候每天能挣近200元钱,一年下来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金牛湖新村村民李建国的账本,道出了土地流转和订单农业的优势。
据了解,金石汪泉合作社创新“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务工收益”模式,针对不同地块制定差异化流转价格:优质山岭地每亩每年流转费最高650元,普通地块最低510元。此外,村集体还将撂荒地租给合作社统一经营。“今年预计每亩地纯收入能达1700-1800元。”李玉军说。
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六汪镇此前种植红薯的多为散户,种植面积仅700亩,且农户面临“行情波动、技术滞后、销路窄”等问题。通过合作社整合零散地块后,六汪镇红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也让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幅提高。
“今年秋收后,基地会种小麦,明年小麦收获后再种红薯,实现‘一年两熟’,让土地不空闲。”李玉军说,合作社目前流转的土地涵盖金牛湖新村及周边村庄,租赁撂荒地的租金也按时上交村集体,用于村内道路维修、养老等公益事业,助力实现“产业兴、集体强、村民富”。
延长产业链条
培育区域品牌
在采收现场不远处,一处占地800平方米的地块已完成前期规划——这里将建设红薯分拣车间和冷风库,目前手续已全部报批完成,预计明年投入使用。“有了冷风库,红薯就能错峰销售,避免集中上市导致价格波动;分拣车间能进一步提升分拣效率。”李玉军说,该项目由合作社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建设,投用后将实现“采收-分拣-存储”无缝衔接。
近年来,六汪镇依托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围绕“种业振兴、龙头引领、品牌打造”三大方向,推动红薯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全链条发展”转型:一方面联合高校和企业,发展红薯深加工,开发红薯干、红薯粉、红薯饮品等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以“六汪红薯”为核心培育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标准化种植、品质溯源、品牌宣传,提升产品附加值,让“小红薯”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截至目前,六汪镇已种植胶河大白菜、胶河马铃薯1.5万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此次红薯产业的成功实践,进一步验证了“规模化种植+订单式销售+全链条服务”模式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