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网红铁橛山:“青岛版阿勒泰”,走起!
铁橛山引户外徒步爱好者追捧,六汪镇整合全域资源,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把“流量”变成“留量”

▲铁橛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玩。□记者 李留洋 摄

▲登上铁橛山,可以欣赏到云海美景。(六汪镇供图)

▲“汪小青”志愿者团队登山清理垃圾。(六汪镇供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导航到柘涧村,把车停在村委旁边停车场,然后步行5公里左右,从左侧野路上去就是高山草甸,拍照超级出片!”近日,青岛网友“小韩”在抖音平台发布的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铁橛山徒步攻略,在短时间内收获数千点赞。
连日来,凭借“可赏夕阳云海、媲美阿勒泰”的独特风光,铁橛山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迅速走红,被青岛网友冠以“青岛户外徒步天花板”的称号,“不是阿勒泰去不起,而是铁橛山更有性价比”更是刷屏社交平台评论区。不少人驱车数十公里,只为一睹“云海漫山、夕阳染峰”的美景。
铁橛山这个之前少有游客去的“秘境”,在这个秋天竟然迎来了“泼天的流量”,它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山里都有什么?缘何吸引了这么多人的关注?
铁橛山的“爆红”,是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西海岸第二高山,铁橛山的主峰会仙峰海拔595.1米,峰峦叠嶂间藏有“铁橛悬泉”“天碑”“仞壁洞窟”等奇特地质景观;夏秋季节的平流云雾如玉带绕山,冬日雾凇似白银覆林,与阿勒泰的壮美山川异曲同工。更难得的是,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5%,是青岛地区少有的“高山天然森林浴场”,山中分布着杜鹃、秋海棠等100多种植物,以及狐狸、鹰、白鹭等20多种野生动物。此外,齐长城遗址、雹神庙、福安寺等历史遗迹,以及周于智、法若真等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更为铁橛山增添了厚重的人文色彩。
面对铁橛山“爆火”带来的管理压力,六汪镇第一时间出台保障措施,以“护口碑”为核心保障游客体验。镇党委政府一贯坚持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原则,目前铁橛山已实现免费开放,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违规设卡收费行为;启动“净山行动”,组织“汪小青”志愿者团队全面清理山间垃圾,同时安排专人定期巡查保洁,通过景区广播、宣传牌引导游客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在登山沿途增设文明警示牌,公安机关同步加强巡逻执法;在夏家庄、柘涧两大登山口开设免费停车场和党群服务点,提供登山路线指引等便民服务,用精细化管理叫响“青岛版阿勒泰”的口碑。
■除了爬铁橛山,还可以在六汪镇玩什么?
塔桥全羊>>
从“餐桌美食”走向“文旅IP”
“爬完铁橛山,必须来顿塔桥全羊才算圆满!”一位青岛本地的徒步爱好者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爬铁橛山+吃全羊”行程,评论区里不少网友表示要“抄作业”。作为六汪镇的“美食名片”,“塔桥全羊”正借着铁橛山的“流量东风”,从“餐桌美食”向“文旅IP”升级。
“塔桥全羊”的魅力,藏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坚守中。2010年,“胶河塔桥全羊烹制工艺”获评西海岸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5年,项目传承人栾炳刚注册“炳刚”商标,让这门老手艺有了“品牌身份证”;2023年,“炳刚塔桥全羊店”入选西海岸新区第二批非遗工坊,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在制作工艺上,“塔桥全羊”有着近乎严苛的标准:选用6个月左右的乳山羊,确保肉质鲜嫩细腻;活羊宰杀后需在10分钟内完成清理,2小时内下锅,最大程度保留新鲜品质;烧火用纯木柴精准控温,20多种精挑细选的调料装入特制布袋,既方便取用又守护秘方;烤全羊所用的“羊白条”必须经常年熬制的老汤浸泡,让味道深入肌理。
“光守住老手艺不够,还要让它跟上文旅发展的节奏。”栾炳刚介绍,他通过“师徒制+家族传承”的模式培育新人,同时融入现代经营理念,推出“全羊宴+民俗体验”套餐,让游客不仅能品尝全羊,还能观看烹制过程、参与美食制作。六汪镇也以此为契机,计划将“塔桥全羊”与铁橛山生态观光、乡村民俗体验融合,打造“羊文旅”产业链,让非遗美食成为留住游客的“味觉纽带”。
多彩农业+采摘>>
乡村田野变身市民“后花园”
在铁橛山下的青岛华之冠葡萄庄园里,新区市民李女士正带着孩子采摘阳光玫瑰葡萄,她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的“葡萄大棚打卡照”已收获了不少点赞。依托铁橛山带来的客流,六汪镇打造的“多彩农业+采摘”业态正成为游客“爬山之外的第二选择”,让乡村田野变成了市民亲近自然的“后花园”。
华之冠葡萄庄园是六汪镇打造“多彩农业”的典型代表。园区总面积约100亩,其中50个葡萄大棚占地50亩。除了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园区还种有妮娜皇后、黑提等高端品种葡萄,每年8月底至10月中旬是采摘旺季。“我们从2005年就扎根这里,一直坚持绿色有机种植。”园区负责人吕振华介绍,园区里养的猪产生的粪便,经处理后全部还田当有机肥,每年还会从外地采购价值十余万元的牛粪、羊粪,只为给葡萄“喂足天然养分”。正是这份坚持,让园区积累了大批回头客,从前年推出采摘游后,年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
距离华之冠葡萄庄园不远的仲学家庭农场,同样人气十足。农场负责人崔仲学经营这里已有14年,始终坚持“不用化学农药、不施除草剂”的原则,采用豆粕发酵肥种植,搭配覆膜保墒和人工除草,种出的火龙果、蔬菜口感纯正。崔仲学说,火龙果采摘期从9月持续至11月,正好与铁橛山的徒步旺季重合。
如今,葡萄、黄桃、火龙果、梨等特色瓜果已成为六汪镇打造“多彩农业+采摘”的核心载体。通过“有机种植打底、采摘体验赋能”的模式,不仅让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带动周边农户稳定增收,更丰富了文旅业态,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双向赋能。
祝兹陶瓷>>
“千年古陶”变身“青岛礼物”
“这件‘栈桥陶盘’,盘沿的浪花纹用的是传统‘堆塑’技法,既有古陶的厚重感,又能一眼看出青岛特色。”在六汪镇的祝兹陶瓷工坊里,非遗传承人陈绪彬正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陶瓷作品。作为西汉祝兹古国都城所在地,龙庵自然村有着两千余年的制陶历史,如今,这份古老技艺正借着六汪镇农文旅融合的东风,让祝兹陶瓷变成走向全国的“青岛礼物”。
2018年,陈绪彬带领团队入驻龙庵自然村,成立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着手挖掘、传承祝兹陶瓷制作技艺。2021年,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祝兹陶瓷工坊落成,工坊分上下两层:一层为祝兹陶瓷文化展览馆,展示汉陶文物与现代作品;二层为祝兹汉文化展览馆(祝兹汉稻实验室),结合汉陶、汉稻、汉刀(剑)等文化资源,开展研学体验、陶瓷制作培训等活动。
“传承不是复刻,得让老技艺跟上新时代。”秉持这一理念,陈绪彬带领团队探索“古法新创”,让祝兹陶瓷屡获殊荣:2023年,“祝兹文化陶瓷”在农业农村部“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并先后获得“西有物·文创好礼”“山东手造·优选100”等荣誉称号,“祝兹陶瓷制作技艺”也于2023年被列入西海岸新区非遗传承保护目录;陈绪彬本人则获评2025年度“青岛手造工匠”称号。如今,借助“青岛礼物”的品牌影响力,祝兹陶瓷正从六汪镇走向全国,成为承载青岛地方历史记忆的“文化使者”。
■新闻延伸
激发“全域活力” 发展“美丽经济”
“铁橛山的爆火,是六汪镇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契机’,不是‘终点’。我们要做的,是把‘单点热度’变成‘全域活力’。”六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铁橛山的流量优势,该镇正通过顶层设计整合资源,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跨越。
为让游客“有得玩、玩得好”,六汪镇精心编制了《六汪镇文旅资源手册》——这本堪称“六汪旅游百科全书”的手册,不仅收录了“东南西北”4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个旅游特色村、30个旅游特色点,还详细标注了50余家农家宴的招牌菜,方便游客清晰规划行程。同时,该镇坚持“节庆搭台、文旅唱戏”,连续举办祝兹文旅节、胶河大白菜节等品牌活动;成立西海岸新区文创商会,进一步打响“锦绣六汪”全域旅游品牌。
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同时,六汪镇始终将“强村富民”作为落脚点。以打造“三强两富”共同富裕先行先试示范区为目标,该镇统筹资金1.1亿元,在13个村规划实施38个项目,高标准建设西海岸新区“祝兹乡韵”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上线全区首个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率先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让闲置资源变成“增收资产”;成立3个强村共富公司,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参与文旅服务、农产品销售等产业链环节,实现全域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从铁橛山的“爆红出圈”,到塔桥全羊、祝兹陶瓷的“非遗焕活”,再到多彩农业的“热度不减”,六汪镇正以农文旅融合为纽带,将自然景观、非遗文化、乡村产业串联成线,让“流量”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增量”。未来,随着“锦绣六汪”全域旅游品牌的持续升级,这座位于西海岸西北部的小镇,将继续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