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47载守护,藏马镇村民闫学菊对智障小姑子不离不弃

新区“好嫂子”柔肩扛大爱


   ▲“好嫂子”闫学菊
  □本报记者 梁玉鹏

  今年69岁的闫学菊是西海岸新区藏马镇潘旺村大马家疃自然村村民,她有一个响了47年的称呼——“好嫂子”。自22岁嫁入婆家后,她便接过照顾先天性智力障碍小姑子的重担。47年来,尽管历经丈夫离世、再婚重组家庭,但闫学菊始终对小姑子不离不弃。这份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守护,被众多媒体报道,闫学菊也先后获评2013年西海岸新区十大道德模范、2020年藏马镇“文明藏马人”等称号。


    47载朝夕相伴
  从初嫁新娘到贴心长嫂

  时间回溯到1978年,22岁的闫学菊与丈夫结婚时,得知丈夫有一个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妹妹,她没有丝毫嫌弃,主动提出带着小姑子与公婆一同生活。
  如今65岁的小姑子,因先天性智力障碍与发育迟缓,智力始终停留在两三岁的水平。47年来,闫学菊的生活完全围绕小姑子运转:清晨帮她穿衣洗漱,三餐为她精心准备并亲自喂饭,夜晚又要帮她洗漱更衣。十几年前,小姑子牙齿脱落,闫学菊更是把饭菜做得软烂,像照顾婴儿般细致。
  这份日复一日的照料,让小姑子对闫学菊产生了极致依赖。小姑子口齿不清,却唯独会清晰喊出“嫂子”二字;只要长时间见不到闫学菊,就会哭闹不止,旁人怎么劝都没用,可只要闫学菊一回来,她便立刻破涕为笑。从初嫁新娘到儿孙满堂的姥姥,闫学菊的身份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好嫂子”这个称呼,却越叫越响亮。
  改嫁不移初心
  照顾一家人的责任从未动摇

  1998年,闫学菊的丈夫因病离世,留下年幼的孩子、智障的小姑子和年迈的婆婆。42岁的闫学菊擦干眼泪,毅然扛起照顾全家的重担——白天要打理几亩田地维持生计,晚上还要照料一家老小的起居,再苦再累,她从未抱怨过一句。
  看着闫学菊独自撑家太过辛苦,村里人便帮她介绍了邻村的老许。2002年谈及再婚时,闫学菊只提了一个条件:“要带着一家人改嫁!”这个要求没有吓跑老许,两人达成共识,继续在熟悉的庭院里照顾婆婆和小姑子。闫学菊对婆婆同样尽心,2010年,90多岁的婆婆在她的照料下安详离世。
  “前公婆和丈夫都走了,小姑子只剩我一个亲人了,我绝不能扔下她。”闫学菊的这句话,没有华丽辞藻,却道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道德高度。即便再婚,她对小姑子的责任,从未有过半分动摇。

  好家风代代传
  母女接力让大爱延续

  生活的考验并未停止。再婚不久,老许便患上重病。此时,闫学菊的两个女儿已长大成人,从小看着母亲照顾家人的她们,早已将“慈爱孝悌”刻进骨子里。老许住院期间,两个女儿轮流守在病床前照料,即便面对四五万元的住院费,也从未动摇过救继父的决心。最终老许还是不幸离世,送他最后一程的,正是闫学菊和这两个懂事的女儿。
  如今,两个女儿也已嫁人生子,但“孝顺”的家风从未断线。“孩子们一有空就回家,过年都要聚在一起,小姑子的新衣服都是她们买的。”闫学菊说。而年近七旬的她,因常年劳累落下了不少毛病,却总忍着不去医院。2023年,她因肺气肿需要住院,却恳求医生开药回家吃:“我放心不下小姑子,她一个人在家不行。”就连当年参加“最美藏马人”颁奖典礼,她都提前和工作人员商量:“能不能先让我上台领奖?我得早点回家照看小姑子。”
  秋日的暖阳洒在小院里,闫学菊正耐心地给小姑子梳头,女儿买的红夹克穿在小姑子身上,格外鲜艳。姑嫂俩相视而笑,眼角泛起的泪花里,藏着47年情比金坚的温暖,也映照着西海岸大地上最动人的亲情模样。“陪她变老是我最后的使命。”闫学菊的话,朴素却坚定。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