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海洋油气钻采领域的科技先锋

——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生导师孙宝江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能为石油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石油科技做出一点贡献,对得起国家的培养就够了。”这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宝江教授常说的一句话。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1963年,孙宝江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一个贫寒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成绩优异。1981年考入了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因教学科研成果突出,36岁的他便晋升为教授。孙宝江毕业后先后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师从国内外著名射流专家沈忠厚教授和国内实验流体力学权威颜大椿教授。

师恩是孙宝江求学生涯里收获的巨大财富,而同样作为教师的他也把学术知识和风范师德传授给了他的学生。“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必须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只有科研工作做好了,才能成为一名创新性知识传播的大学教师。”这段自勉的箴言使孙宝江也成了一名受人爱戴的名师。

对待学生他既是严师又似慈父,在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并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学业。每次上课前,他都调研班级的学风,有针对性地制定上课策略,不让任何人掉队。讲课时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同学都能认真听课,扎实求学。孙宝江对学生的培养关心备至,即使是在出差候机时,他也不忘见缝插针地和研究生交流学术问题。有个学生跟着他出差参加完学术会议,因为奔波了一天,在机场候机时疲惫得很快就睡了,可醒来发现老师孙宝江正端着笔记本电脑认真地给学生一一回复邮件。

他的学生王志远说:“孙老师对我们的言传身教不仅是学术上的,还包含做人做事的道理。他给了我们一把生活的标尺,让我们自己时时去丈量;他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专业上的传道解惑,生活上的无微不至,孙宝江教授将“为人师表”的深意做了最生动的诠释。

油气钻采:走向深海

孙宝江主要从事油气井工程流体力学与工程、海洋石油工程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海洋石油开采深度的递增,更为可观的石油储量正不断被发掘,走向深水已经成为世界海洋石油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未来我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加快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需求。“目前,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深水钻完井理论和技术能力不足,许多核心技术还得依靠海外支持。”

经过多年努力,孙宝江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只有通过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尽快突破深水油气田钻采关键理论和技术,我国才能掌握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的主动权。”在孙宝江的率领下,“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针对我国亟需加快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这一重大战略需求,形成独具特色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油气井钻完井新理论新技术,为开发深海海底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温文儒雅中透着谦和,慢条斯理中透着智慧,严谨专注中透着执著,这就是孙宝江,一个普通的石大人,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但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凡付出,成就了他非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成就了他“育人”和“科技”报国的宏大愿望。 (刘积舜)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