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蔡家村,工人们正忙着安装绿化栅栏、栽植绿化苗木、粉刷小花墙。“以前村里又脏又乱,柴草垃圾都堆在路边上。现在一出家门,看到的则是一尘不染的巷道、摆放整齐的垃圾桶和着装统一的保洁员,心情特别好。”该村支部书记张海铭感叹道。和张海铭一样,大场镇很多村民都亲眼见证了身边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今年以来,大场镇从疏难题、治顽症、专业抓、常态化四方面入手,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脏乱差”状况,全力答好环卫一体化这张“考卷”。
创新机制 破解瓶颈
“环境整治,特别是农村环境整治一直是困扰乡镇政府和农村的难题,面临着财政投入紧张、村民难理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困难。”城乡环卫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逄伟告诉记者,为突破工作瓶颈,大场镇成立了环卫一体化管理办公室,抽调人员专门负责环卫公司管理以及驻地、各村的日常卫生保洁、垃圾清理清运、业务督查考核等工作。
在财政状况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大场镇还专门拿出500余万元资金优先保障环卫一体化顺利实施。同时,将日常垃圾入桶、爱护花草树木等文明行为理念融入庄户剧团的演出中,每逢大集为居民义演,在潜移默化中让城乡环卫工作深入人心。
疏堵结合 对症下药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垃圾围村围沟到处撒”。大场镇人大主席冯洪珍告诉记者,清理村庄“三大堆”和陈年积存垃圾是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对于‘三大堆’顽症,镇里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和验收达标挂牌制度,清理一个、验收一个、达标一个、挂牌一个。”
所谓疏堵结合,即合理规划村庄场院,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调换出适当的位置集中存放草垛;探索新的柴草处理模式,组织公司统一收储秸秆等传统燃料,转化为无污染的高效燃料和肥料后返还给农户。对陈年积存垃圾,按属地管理原则,为垃圾建立档案,分配到各村和相关部门,实施销号制度,按照整治目标,达标一块、销号一块。
仅3月份,大场镇就耗资35万元,清除了积存垃圾272处,彻底整治了多年来影响镇域环境的“三大堆”和卫生死角,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提升管理 加强配套
自去年开始,大场镇聘用有资质的专业保洁公司,将保洁服务外包,通过市场化运作、村级管理考核“两条腿走路、两条线并行”机制,建立起了镇、村、公司三位一体的专业管理体制。
全镇87个村按照每100户1名的标准配备保洁员,并设立环卫巡查员7名,实现作业队伍全覆盖。同时,对保洁员进行网格化管理,每位保洁员所负责的片区和个人基本信息均公开上墙,方便村民监督。
通过上级支持和镇政府自筹,大场镇在全域配备了垃圾桶、垃圾转运车、保洁三轮车等垃圾收集和转运工具,并经科学选址,分别建设了中型垃圾场和污水处理厂,为垃圾和污水后续处理做好配套保障。
考核规范 注重长效
为从根本上解决“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现象,大场镇坚持督查考核、双网互促、宣传引导常态化三线并行。
“我们成立考核小组,对保洁公司实行日巡查、周督查、月调度的考核机制,考核成绩与每月拨付经费挂钩,并创新实施了环卫外包公司退出机制。”冯洪珍表示,大场镇还将保洁网格与社会治理网格进行有效对接,形成双网互相监督的新型工作模式。
通过《大场镇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简报》,大场镇评先进典型、曝光不文明现象,同时表扬在环卫一体化推进中的卫生文明户和先进个人。随着整治力度加大,该镇城乡环卫一体化已实现全覆盖,共建文明大场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各项事业良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雯丽 赵庆妹)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