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国家建设资金怎么花

18路督查组保“钱袋子”用出实效

“项目分解转发做得怎么样?”“资金到位情况怎么样?”“开工建设难在哪?”……围绕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18个督查组近日跑工地、对台账、约访谈、推落实,以期确保中央建设资金发挥应有的引领带动作用。

大部分项目按计划推进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大唐绥化热电有限公司热电联产项目现场,第六督查组了解到,该项目即将进入机组调试阶段,建成全部投入运营,每年可实现上网发电28亿度,实现税收1.2亿元。届时还可拆除209座锅炉房、烟囱和365台锅炉,减少烟尘排放量3万吨。“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2160万元扶持,为如期实现计划的集中供热时间和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绥化市发改委主任李宗元说。

本次大督查的一个重点,就是在前期摸排基础上详查部分省(区、市)中央预算内投资的资金到位、项目开工和建设情况:对各地上报的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进度,要抽样核查其真实性;对2017年已下达的投资计划,要检查分解转发情况。

各路督查组通过汇报座谈、对账核查、实地督查等方式了解到,大部分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能够按计划推进。

部分项目进度慢,抽丝剥茧找病根

“你们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项目建设有哪些困难,放开讲。我们会如实记录、反映并提出意见建议,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帮你们把工作搞好。”刚一坐定,第十六督查组的成员就给几名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负责人吃下“定心丸”。类似场景,连日来在18个督查组不时上演。

在山西省,一个乡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引起第三督查组成员的注意。材料显示,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2014年4月就在省发改委获批立项,当年国家就下达资金,却直到2015年底才取得土地证和施工许可证。一年多才跑出开工“绿灯”,到底哪个环节在拖后腿?督查组约谈相关方面发现,审批繁复是导致项目推进缓慢的一大原因。当天深夜,督查组成员便协作梳理出多条意见建议。

常态化督查护航,“钱袋子”花在明处、用出实效

近年来,中央预算内投资每年完成5000亿元左右。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每一笔钱都要花在明处、用出实效。

确保国家建设资金发挥应有的引领带动作用,今年4月以来,国办督查室建立了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1+1”模式,即“督查干部+发改干部+项目负责人”模式:一是层层压实责任,项目监管责任落实到位,切实杜绝项目监管中的“缺位”和“越位”;二是及时发现问题,组织协调沟通,推动项目按期顺利实施。“1+1+1”模式在推进项目建设方面作用显著。

下一步,国办将落实各地方、各部门的督查责任,建立规范督查程序、整改标准,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早开工、早落地、早见效。据新华社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