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珠山面带水,一抹春色惹人醉。位于灵山卫古城四大城门的东门(朝阳门)的东街村,是古城最古老的村落。如今,这里一排排小洋楼拔地而起,一条条乡村公路纵横交错,朴实的民风温暖人心。村民告诉记者,村庄的繁华,是村两委和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期间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前往进行了探访。
书记做表率当头个拆迁户
要问天下什么事最难,估计很多人会答:拆迁。没错,拆迁太难了,有时甚至比跑项目还难。但在东街村,这个问题却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2003年,东街村光荣地成为了原胶南市第一个进行拆迁的村子。“当年拆迁时,没有村民愿意第一个拆。首次动员会结束之后,个别村民甚至对村两委干部产生了抵触情绪。”东街村党支部书记金开纲说。
做不通别人的工作,就自家先来。由于金开纲所住的房子不在第一期拆迁范围内,他就跑去做家在拆迁范围的母亲的工作。“我们搬到了新地方,还是跟老街坊们住一块。况且,拆迁不是件坏事,我们得把眼光放得长远。”经过与母亲的再三沟通,金母终于点头,在拆迁同意书上签字,成为了东街村第一个拆迁户。
“只有自己以身作则,百姓才信得过咱,你说是不是?更何况我还是老党员,做好表率是应该的。”金开纲认真地说道。
村中“点子王”获业主点赞
统一的门头摊位,显著的分区标志,平整宽阔的通道,一站式的购物方式……这里就是西海岸唯一一家四星级农贸市场——东街村农贸市场,这里还是山东省首个安装中央空调和启用质量追溯系统的农贸市场。
但就在两年前,这里却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业户占道经营,满地垃圾,水产区污水横流,电动车堵路,路面一到下雨天就变得泥泞不堪,而且市场卖出的东西中经常出现缺斤少两的情况,村民们意见满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金开纲四处考察,最终引进了质量追溯系统。“每次称重后,电子称都会打印一张带二维码的凭条,如果发现缺斤少两或者其他质量问题,可以扫二维码获取业主信息。客人们都对这个系统叫好。”东街市场售卖猪肉的小宋指着摊位上的电子称说。
“市场改造升级后,我们的卫生意识也‘升级’了。客流高峰过去后,摊主都会自觉打扫摊位前的区域。”卖蔬菜的徐老板指了指摊位上的“文明业户”流动红旗说,“还是老金点子多,想出这个‘文明业户’评比的办法,让大家良性竞争——价格优、服务好、摊位整洁的业户就能获得这面小旗,得到更多顾客的青睐。”徐老板骄傲地表示。
“抠门”村主任是热心“马大姐”
笨重的主机箱,磨得几乎看不清字母的键盘,每一处细节仿佛都是在告诉人们它不小的年纪,这台电脑就是东街村村主任石学明的办公电脑。
“这是几年前一线技术人员淘汰下来的,说是配置低了。我看着还挺新的,就拿来用了。”石学明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们老石啊,就是属‘铁公鸡’的,在家里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到了办公室更是恨不得一块钱撕成两半来用。”东街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兆明顿了顿说,“他不光是勤俭节约的好代表,还是我们村有名的热心肠、‘马大姐’,啥都得管管!”记者了解到,村民生病,石学明和村委同事不仅调用村里的定向慈善基金帮扶,还自掏腰包前去病床前探望;下雨路上积水,石学明第一时间前去现场查看,带头清理积水;逢年过节,他就去贫苦户家中送温暖……
“人心特别齐,活得有滋味。别的村都羡慕着哩!”从外乡嫁到东街村的李红说,一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可能”的事,东街村的百姓却早就习以为常,并以此为自豪。张静 孙爽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