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类别为Ⅱ、Ⅲ、Ⅴ,水质情况为“优”“良”……近年来,水质监测报告中的这些专业术语,已被公众所熟知,水质的好坏也变得愈加透明。
但不为人知的是,报告中每个数字的产生都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14日,记者走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水务公司中润监测有限公司,走近水质“把关人”,探索水质监测背后的故事。
现场采样
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
14日,记者在监测人员的带领下,驱车近3小时抵达棘洪滩水库。“眼前的棘洪滩水库是引黄济青工程的惟一调蓄水库,现在全区每天的用水量为32万立方,80%都是来自这里。”水质监测人员武德龙告诉记者,目前对这里的水质监测频率是一周一次。
说话间,只见武德龙拿着专业的取水工具,将其放进水下20公分的位置,取了一桶水上来,准备装瓶带回实验室,进行总磷、总氮、重金属等数值的监测。“这是比较简单的一次取水样过程。”武德龙告诉记者,如果遇到水库全面清淤等情况,在使用前,会全部进行断层取样监测水质。
何为断层取样?“断层取样就是到水库指定点位的上部、中部、底部各取三瓶水,每瓶500毫升。”站在水库边,武德龙指着箱子里的容器瓶,比划着姿势给记者讲解道,比如上部表层水取样深度应该在水深0.3米处,就需要工作人员穿上救生衣,趴在船舷上,用绳子绑住取水器,到达指定位置取好水,慢慢提上来进行装瓶,再贴上专属标签,详细标写监测项目、采样时间、采样地点、采样深度等信息。
记者还了解到,有时候风浪大,在水面上行船取样也存在一定风险,在这种环境下用一定容器的取水器取水样,要取满足够的量,对体力而言,也是极大的挑战。
数据公布
机械配合人工一周出结果
下午,回到实验室,武德龙立刻将水样交给了实验室的检测人员,与采水样的艰辛相比,样品的检测工作也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样品送到实验室之后,也不是直接就放到机器上,然后马上能够出结果。”
监测公司副经理宋京新提到,现在自动化仪器检测数据配合手工操作,一周左右就可以得出精准详细的水质检测结果,检测数据可直观反映水源地水质状况,能够为我区水环境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检测全部完成后,工作人员再对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同时,数据要经过三级审核才能形成检测报告,最后向公众发布。
记者了解到,每次对水源地取样后的样品需检测24项指标,但为了更好地指导自来水制水工艺的调整、强化水源地水质监测,他们将检测指标增加到44项。在原水水质容易随着气温升高出现波动时,44项指标检测的频次会增加到每周1-2次,远高于国家标准中对原水每月检验24项指标的要求。
除了定点的日常监测,监测公司每半年会对全区水厂出厂水做一次106项全分析“体检”;每周对全区61个管网点水质进行包括余氯、浑浊度、菌落总数等8项指标的常规检测;每月对全区共12处的出厂水和管网水进行64项全理化检测。
监测网络
实时监控保障居民用水
此前,我区市民家中由于出现“大蒜水”,致电水务公司要求进行水质检测,工作人员立即于10分钟后上门检测并给予答复,获市民好评。
之所以速度如此之快,是由于除了常规检测之外,监测公司还配备了检测车辆,选调专门人员处置舆情应急检测,在接到居民或企业的水质诉求时,工作人员携带专门的水质应急检测设备,赶到现场取样分析检测,为居民和企业释疑解惑。
采访结束时,武德龙告诉记者,监测公司在全区23处安装了管网在线监测设备,监测点涵盖了学校、医院、工厂、居民区等人流密集区域,设备会实时监控余氯、浊度等指标,以保证供水水质安全。
此外,还有一些突发性和临时性的检测任务,例如供水管道抢修通水前检测、居民反映的疑似水质问题等,都需要水质监测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且尽可能短时间内判断和测定水质标准,确保合格后才能将水输送到市民家中。
据了解,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水质要求越来越高,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水源的保护和对水环境的检测,确保全区用水安全。
文/图 张 静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