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放鱼啰!”7月2日下午5点,吉利河水库边上一片喧闹,一尾尾手指长的鲢鱼鱼苗顺着16厘米宽的投放管游入广阔的水域中。
原来,由于今年降雨量比往年少,水库中蓝藻类浮游植物增多。为持续做好改善水质工作,区城市管理局会同海洋发展部门向铁山水库和吉利河水库放流优质鱼苗各40万尾,通过发挥生物治水食物链净水功能,提升水源品质,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鱼苗滤食藻类可改善水质
记者在现场看到,运鱼的两辆货车上摞满装着鱼苗的透明袋子,袋子近2米长、0.5米宽,袋中鱼苗大的有三指宽,小的也有一指宽,长度基本不过10厘米。
“这些鱼苗有花鲢和白鲢两种,可别小看它们,它们可是‘藻类克星’,是名副其实的‘水中清道夫’。”吉利河水库管理处主任王升明对记者说,之所以被称作“清道夫”,是因为白鲢、花鲢为滤食性鱼类,无需人工喂养饲料,白鲢主要以水中的浮游植物为食,花鲢则以吃浮游动物为主。在成长过程中,它们能够不断消灭水体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清除水库中的腐质物,并通过滤食对水质起到净化和改善作用。
“此外,它们的排泄物还可以被细菌和微生物分解转化,其生存活动可以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从而有效地防治藻类和富营养化现象,增加水体透明度。”王升明说。
管道投放以保证鱼苗成活
记者观察发现,本以为简单的投放工作操作起来却极其繁琐,需要4名工作人员协力合作完成——一人用力抓住袋子两角,将其抬起,两人分别提起袋子另外两角,让鱼苗随水流靠近投放管口,最后一人负责攥紧投放管和袋子的接口,避免管子被水流冲掉,鱼儿撒漏。
“因为鱼苗比较小,这种排放方式可以保证鱼苗的成活率。”区城市管理局水利管理处负责人王锡伦边观察鱼苗边告诉记者,自水库建立以来,每年都会向水库中投放鱼苗,不仅可以用生物防治水污染的办法净化水质,还可以使水库内生物资源种群构成趋于合理,水库渔业资源得到有效恢复,逐步形成良性生态水域环境。
每条鱼年消耗藻类50公斤
“别看这些鱼苗现在体重不足1两,经过8个月的生长,它们的平均体重可达1.5公斤左右。每条鱼苗生长过程中平均可吃掉50公斤左右的藻类植物,吉利河水库这40万尾鱼苗一年下来,吃掉的可是近2000吨的藻类,这对净化水库水质、保持库区生态平衡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王升明指着水库中的小鱼苗给记者讲解道。
今后,我区将继续对小珠山水库、陡崖子水库和孙家屯水库等中型水库进行鱼苗放流,并加大对库区的巡查力度以及水质检测力度,24小时不定期地进行巡查,及时制止偷鱼、违法电捕鱼等情况的发生,全力保障城市水源地安全。 张 静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