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有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民俗大集,它是青岛地区最古老的、规模最大的集市之一,多年来担负着这一地区农村生产、生活资料交易和农产品买卖的职能,成为繁荣农村经济、沟通城乡联系的桥梁,也是乡亲四邻交流与聚会的重要场所。2012年3月,泊里大集入选青岛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厚重的历史积淀
泊里大集与泊里建制几乎同时起源。“泊里清中期设集,称泊里集、泊儿集,1957年后改成泊里。”(《胶南县志》)泊里所具备的地理优势、历史沿革、人口密度、交通条件、丰富物产等因素,造就了泊里大集自清中期至今都以其贸易量巨大、人数众多而远近闻名。
泊里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隅,明清以来就是山东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市镇。1943年抗日民主政府诸胶边办事处在此成立,1944年8月析置藏马县,泊里是藏马县政府所在地。早在二百多年前,泊里商贸业就十分繁荣。清中期至民国年间,泊里街内店铺众多,各种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分布牌坊街周围,各地货物云集在此交易。泊里西南五公里处的贡口港,“兴于清代,光绪年间极为繁荣,为重要贸易港口。民国时期常有上海、宁波、青岛等地船舶云集,岸边设有船行、饭店等,颇为兴隆。”(《胶南县志》)位于泊里南端的董家口港清代也是一个贸易大港,民国时期因其近海盛产带鱼而转为渔港。
泊里镇有着先天的交通区位优势,是东南沿海交通要道的一个重要节点。这里依山傍海,物产丰富,“董家口渔场,每年渔期四月中旬至五月下旬,各地渔船至该处捕鱼者千艘上下,临时渔行多至六七十家,产鱼约值五十万左右。”(《中国海洋渔业现状及建设》)久负盛名的“泊里红席”也出产在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泊里镇有“万人从事红席编织业,年产红席50余万领,产品远销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等地,常年有大量客商来此贩运。”(《胶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三次鼎盛和三次迁徙
泊里大集是目前青岛市尚存的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集市之一。近代的泊里大集主要经历过三次鼎盛时期:民国时期,借助庙会的祭祀活动和贡口港的商贸运输活动以及董家口渔港的渔业运输活动,商贩和货主从四面八方赶来做生意。一时间,泊里街内经商的,卖艺的,开店的,各种行当竞相出现,泊里大集盛极一时,成为鲁东南重要的民俗大集之一,人流量达万人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藏马县大规模物资交流大会的举办,泊里大集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冬、春季的物资交流大会既满足了群众的生活需求,又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加贡口港客货码头的兴起,集市贸易进一步繁荣。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泊里大集迎来了第三次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农村市场放开,农民的农副产品和所需物资都要到集市上交易,以致集市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泊里大集的交易量和交易人数连创新高。目前,已发展成为集日用百货、五金建材、花鸟书画等为一体的大规模综合性集市,年交易额突破亿元。2012年3月,泊里大集入选市级民俗类“非遗”项目,成为西海岸新区唯一入选市级“非遗”的农贸大集。
泊里大集的位置历经三次迁徙。早先的泊里大集以泊里街内的道路作为交易场所。每当大集之日,以棋盘街为中心,沿纵横的街道向外延伸,直至东河的河床。九十年代初期,原先在街内道路上的摆摊设点的集市日趋拥挤,严重影响街内居民的生活。1991年,泊里镇党委政府在横河以西划出30亩地,建起了新的泊里大集,这次搬迁,使集市内各个市场集中到一起,方便了人们的游览和交易。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农村贸易的快速发展,泊里大集交易量持续攀升,设立了十几年的大集场地已经远远赶不上实际需求。为满足商贸需求,2004年泊里镇党委、政府在泊里果品批发市场北侧划出80亩地,又一次搬迁了集贸市场。泊里大集来到新址后,几年的时间里便发展成为集日用百货、五金建材、花鸟书画等为一体的大规模综合性集市,有近1500户商贩常年在此经营,年交易额过亿元。2016年4月25日,泊里大集历经第三次搬迁,新场地规划占地160多亩,有3000个摊位,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设施完善,不仅满足了未来市场发展需求,还快速有效地带动了镇区南部开发。
泊里大集闻名遐迩
近年来,在泊里镇党委政府的培育和促进下,泊里大集做为一个民俗市场和文化符号愈发闻名遐迩。继2012年3月成功入选青岛市级“非遗”名录后,2013年6月、2014年2月泊里大集又相继被《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栏目宣传推介。2015年2月7日,《青岛电视台》综合频道现场直播了西海岸泊里大集的盛况。为了发扬光大这一地方品牌,打造一个新的农村经济、社会活动中心,2016年泊里镇党委政府决定再一次变迁这个百年大集,新址占地160多亩,交易摊位3000个,日交易额突破2亿元,一个集商贸、经济、文化多位一体的青岛西海岸重工业基地大型经济中心呼之欲出。
如今的泊里大集不仅承担着商品交易的功能,还成为了农民娱乐和社会交际的重要场所。平日里来赶集的人并不全是为了买卖,有的或许只是单纯去看光景,赶热闹。上了年纪的老汉慢慢腾腾,忙完家务的中老年妇女匆匆忙忙,歇班的青年优哉游哉……这些人,每个摊位上都会瞅瞅看看,问一下价格,打听一下产地,嘴馋的还会顺手抓起点尝一尝,拿起货物比量一下,若是遇到了中意物件,也会执着地讨价还价,直到买下才肯罢休。有时即使空手而归也无所谓,他们图的是置身其中的快乐,感受那特有的乡土气息。真正赶集的是那些家庭主妇(夫)和急着出售货物的商贩们。在到大集之前,他们早已盘算好要购买之物,或者打点好要出售的东西,到点就直奔摊点,神情专注。每年春秋时节,泊里镇政府还会在大集上组织科普、法制、计生宣传活动和文艺演出,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落后、保守的观念,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赶集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传递情感,也是进行信息、技术、知识交流的过程。
浸润乡愁的“泊里山集”
提起泊里大集,还应大书一笔的是保留有三百多年的“泊里山集”。泊里山集有春、秋两个山集日,春季山集为农历二月十四日,这是春天开始的时节,农民们需要置办一些蓑衣、斗笠、农耕用具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对接下来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妇女们则在赶山的时候置办全家的单衣、单鞋等生活必需品。相比之下,秋季山集日期是农历的十月十四日,这是泊里大集全年最繁盛的日子。这个时候全年的收成都到手了,天气又不太冷,是农民心情最愉悦的时候,卖东西的想把物品换成钱,买东西的想提前准备年货,置办娶嫁物品等。久而久之,“十月山”也就成为泊里大集一年之中最红火的盛景。
泊里集本来就大,到了山集这天,人就更多了。卖货的头天半夜就在家整理上集的物品,往往天不明就动身去赶集,有背的、扛的、挑的、抬的,有推小车的,有赶驴车、马车的,卖的几乎都是地里收的东西,只有那些花花绿绿的从日照、诸城远道而来的拖拉机和汽车才惹人驻足羡慕。到日头出来的时候,赶集买东西的人陆续开始上路。大姑娘、小媳妇把平日舍不得穿的好衣服穿在身上,三五成群,一路欢笑,一路嬉闹;上了年纪的老汉,肩上搭条褪色的毛巾,腰里别杆长烟袋,不紧不慢地低头赶路;青壮年劳力则背个写着“化肥”字样的编织袋急步前行;最活跃的要数孩子们了,由于学校也放了假,这些淘气的小家伙任凭大人打、骂、哄、吓,也毫不动摇赶集看热闹的决心。无奈之下,大人们只好千叮咛万嘱咐,孩子们便撒腿一溜烟儿地跑向大集。
山集这天,集场远远盛不下这么多人,只好把旁边的农田也临时占用。整个集市分得特别细:有布市、鞋袜市、玩具市、书画市、杂货市、食品市、肉市、蔬菜市、海鲜市、干货市、五金市、农具市、木材市等等。集市上喇叭声、汽车响声、吆喝声、找人声、讨价还价声、马驴的叫声响成一片。人少的地方还能停下看看货物,海货市和食品市等聚人最多的地方根本就停不住脚。在人流涌起的地方,小孩子会被大人们裹挟着带出很长一段路,双脚久久沾不到地面。想要在山集上找个人,那简直如同大海捞针。
泊里大集,浸润了胶东人特有的憨厚与朴实,凝聚了琅琊古郡的人们对生活的无限希冀,重现了历史岁月的繁荣与辉煌,让泊里这座古老的历史古镇焕发了新韵。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