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大村镇黄岭村精准扶贫生态示范园,一排排布局整齐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走进其中的一处,里面各类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几位村民正繁忙地劳作。“自从村里有了生态蔬菜大棚,我就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这里待遇很好,扶贫给我们带来了实惠。”村民刘传涛高兴地说。
黄岭村地处藏马山北麓,是典型的山区村庄,2014年被定为省定贫困村。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村通过各级政府政策帮扶、北海舰队机关定点帮扶及区供销集团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村庄面貌显著提升。特别是区供销集团在该村建设运营的精准扶贫生态示范园项目,让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实现较大突破。该项目建成后,大村镇每年按帮扶资金总额8%的比例给黄岭村集体收益分成,使村集体年增收24万元。
小山村的蜕变,是大村镇补短板、强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主抓手的最好见证。为提高产业扶贫质量,该镇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扶贫产业项目“夏季攻势”等行动,并通过推进“回头”看基础档案、看资金管理、看项目效益、看资产运行、看组织程序、看项目编制、看项目可持续发展等,强化产业扶贫效果,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为确保全镇已实施的2400余万元和即将实施的5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安全,大村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安排专人对26个项目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排查,明确专人具体负责项目资金使用、收益管理、监督检查等,确保项目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样不仅能提升各项目档案和账目的规范性,避免资金资产确权不清、列支不明的情况,还能明确资金使用流程。将扶贫收益金使用纳入村级重大决策事项管理,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和镇领导小组审核,资金使用就变得更加安全。”大村镇扶贫办主任孟广胤介绍,该镇还重新梳理了扶贫收益金分配使用方案,由该镇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使用。近期,大村镇从项目资金中列支20万元,巩固提升了100户贫困户的居住条件。
目前,大村镇已形成扶贫产业项目管理长效机制,对所有项目实行项目运行计分及动态管理,将已入库项目逐一对照检查,已实施完毕的项目及时销号处理;调整充实项目库,遴选市场前景乐观、可持续、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项目,确保当年投资、当年完成、当年见效。通过“回头看”行动,该镇自查自纠问题12处,已全部整改完毕。
下一步,大村镇将结合项目日常监管和专项审计等开展监督工作,持续增强项目自身“造血”功能,持续带动全镇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王 康 王雨童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