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备受瞩目的“制造版图”——
神舟飞天、“蛟龙”探海、高铁飞驰、北斗组网……从高端装备到精密仪器,重大工程到基础材料,中国制造体系逐渐完善、结构优化升级、竞争力与日俱增;
这是一份令人惊叹的成绩单——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按不变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增长900余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进入世界前列,从不足到充沛,工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制造新格局正在形成。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70年砥砺奋进,制造大国正屹立东方。
制造大国步履铿锵
随着最后一根钢轨准确落在清华园隧道的枕木上,京张高铁实现全线轨道贯通。在这条铁路上,我国将实现自动驾驶以及运营、调度、维护等全流程智能化。“这是世界首次,在350公里时速下模拟一个最好的司机,用算法开出一趟安全、节能、高效的列车。”中铁设计京张高铁信号设计负责人王东方说。
拥有着世界最高运营速度、最长营业里程的中国高铁,今天以其智能化再一次引起全球关注。世界银行在《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报告中指出,凭借惊人的发展速度以及过硬的实力,中国高铁已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发展经验值得别国借鉴。
从零起步、由弱到强,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映照了一国制造的步履铿锵。
今天,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30万亿元大关,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900余倍。我国用7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此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我国工业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工信部部长苗圩说。
“中国创造”加速涌现
生产线上百台机器人同步作业,各司其职的机械手流畅衔接,从物料运输到贴片焊接、部件检测、包装交付等整个过程实现自动化和全程追溯……在联想武汉制造车间,智能化操作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制造的认知。
联想移动业务中国区制造高级总监齐岳说,智能化是联想转型的核心。未来,武汉工厂将通过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实现与消费者的精准对接和质量实时监控。
一个工厂的转型,折射了一国制造的变迁。
70年来,从发挥成本优势,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到自主研发、创新突破,由传统依赖人工到逐步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中国制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生产方式更加高效,产品质量加速提升。“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C919大飞机……一件件“中国重器”是自主创新的见证;一批批中国品牌逐渐成长,代表着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产品不断推出。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加速融合,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67.8%和48.5%。“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批量生产他国创新产品的国家了,中国制造正在转型为中国创造。”在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名为《中国创造》的纪录片里,来华采访的外国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依靠科技驱动,我国制造业正逐步形成新供给能力,走上从制造到创造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说。
“制造格局”实现再塑
江南特色的历史街区,充满艺术气息的建筑群……浙江杭州艺尚小镇不像一个服装产业集群,更像是旅游景区。这里汇集了数百位设计师,进驻了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并通过面料“图书馆”、“云端”工厂、国际秀场等实现了供应链的共享。将传统的制造优势与数字经济相结合,杭州正向时尚高地转变。
在适宜的土壤里,创新就能迸发强大活力。杭州的变化,恰是中国制造格局变化的缩影。
在深圳,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在武汉,有“中国光谷”之称的东湖高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今天,不少地方在立足自身禀赋的同时打破传统,中国制造业全新格局开始显现。
中国制造在变,制造版图一定会变。从20世纪60年代以大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地区工业布局大调整,到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从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和振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精准”发力,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新动能不断释放。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谋局落子”之间,更是释放广阔发展空间。以长江经济带为例,2018年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6.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45.7%,相关地区工业经济质量不断提升。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格局的再塑将有助于中国制造突破瓶颈,加快迈向高质量。”黄利斌说。
70载艰苦奋斗,铸就了中国制造的历史巨变。环顾当下,中国制造既面临新挑战,也拥抱着新机遇。
站在新起点上,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创新升级,加速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中国制造必将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行稳致远。 据新华社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