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我区人民调解员把群众当亲人 倾情服务止纷争促和谐

做百姓身边的贴心“老娘舅”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磕磕绊绊。大量琐碎纠纷一旦得不到及时化解,后果不堪设想。遇到纠纷吵架怎么办?矛盾怎样化解?自行协调讲不通,对簿公堂嫌麻烦。在西海岸新区,有这样一支“老娘舅”团队,其成员活跃在西海岸的各个社区(村居),通过调解依法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化干戈为玉帛,他们就是人民调解员。

“忘我调解”感化当事双方

近日,铁山司法所成功调解一起亲兄妹之间的房屋纠纷案。从当天上午九时许至下午两点半,该司法所经过5个多小时的连续调解,终于让纠纷双方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

居住在铁山街道的王甲(化名),分别有两弟两妹。王甲在婚后就去了东北,其父亲去世后留下了一处宅基地房屋,登记在其母名下。其母去世的当晚,在村干部和部分村民的见证下,王甲与2个弟弟达成书面协议,约定其父母留下的房屋归王甲所有,其2个妹妹未参与签字。2016年,王甲举家返回老家生活,居住在其父母留下的房子中,并对房屋进行了简单修缮和装修。但王甲妹妹王乙(化名)认为,父母留下的房屋也应该有自己的一份,不能让王甲独占。

为此,双方多次发生冲突。村干部调解未果后,王乙于2017年起诉到法院,法院经多次调查取证后作出判决:由王甲享有房屋3/10的份额,王乙享有房屋7/10的份额。王甲提出上诉,青岛中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在法院判决后,王乙要求按照判决分割房屋,王甲家属不同意,矛盾进一步升级。

日前,王乙的丈夫找到铁山司法所,希望司法所出面帮助调解纠纷,铁山司法所受理了该申请。该司法所所长先通过法律关系和相关权利义务的解答,初步取得双方对基本事实的认可。随后司法所拟定了3套调解方案,采取背靠背沟通、分头说服等方法,让双方当事人在其中一套调解方案上达成共识,并在协议细节方面取得一致意见。

当天下午,该司法所所长拟定调解协议书,纠纷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确认。随后,该司法所所长邀请派出所民警、管区和村干部及双方当事人,共同对涉案房屋进行现场丈量和分配确认,协调具体细节,使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顺利履行。

签订协议时,王甲的家属说:“司法所的同志不吃不喝地为我们的事操心费力5个多小时,还不收一分钱,我很抱歉也很感动。”就这样,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的为民情怀感动了当事人,稳定了当事人的情绪,一场纠纷得以化解。

验丰富多年干戈化玉帛

日前,琅琊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调解了一起土地纠纷案件,促成双方达成协议,获得了当事人的好评。

琅琊镇某村村民李某称,多年前自家有原合同地2亩,因当时父亲去世、母亲体弱,无能力耕种部分合同地,遂委托村委会代管。其后,被村委会以发包机动地形式,将此地块发包给了本村村民耕种至今,并收取承包费。如今李某想要将此地块要回耕种,但由于此地块属李某自愿交给村代管,村集体又以机动地的形式发包给本村村民,致使当前土地权属不明。李某申请琅琊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调委会在征求双方同意后,受理了此纠纷,并指派调解员进行调解。

调解员了解到,李某现在自家条件允许,应该有权要回该土地;而村委会则认为,当时李某因自家原因委托村代管,并未约定如何代管,现村委已将土地再次发包,一切程序合理合法,如果此时收回土地,承包该土地的村民利益会受损,因此不同意将土地收回。由于各方当事人意见不统一,调解进入胶着状态。

为此,调解员先与李某进行沟通,指出当初土地由村委代管,双方并未约定详细代管内容,村委将该土地承包给本村村民的做法合理合法,因此李某不能收回土地,合同需继续履行,但该土地的承包收益可以归李某,李某经考虑表示同意。调解员又与村委会沟通,说明该土地属于李某家的合同地,当时只是委托村代管,并非被村收回,所以李某现在要回土地应当支持,但由于该土地已经被发包,且承包合同合法有效,所以该承包合同需继续履行,但承包收益权应当转交给李某,村委会对此表示同意。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纠纷圆满解决。

法律知识“傍身”获当事人信赖

“谢谢你们化解了我们家的难题,以后我们两兄弟会尽心赡养老父亲,不再因为钱财的事情出家丑。”近日,灵珠山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调处一起家庭纠纷,既保障了当地拆迁工作的进度,又维系了大家庭的亲情,获得了当事人一致好评。

大张与小张是亲兄弟,两人因所在社区面临拆迁,就其父亲张某名下的六间宅基地房屋分配问题产生纠纷。大张要求按照其父亲在多年前立的分家单为标准,每人分三间房,小张要求分四间房,因其父亲在2018年写过一次房屋权属确认书,指明分给小张四间房。两兄弟无法就房屋分配达成一致意见而产生纠纷。该街道调委会在征求两家当事人同意后,受理了此纠纷,并指派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进行调解。

调解过程中,调委会多渠道协调资源,依托拆迁办、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及法律援助团律师等专业人员,向当事人提供准确、丰富的政策信息和法律知识。经过不懈努力,调解员以法为本、以情化人,成功说服了当事人孝字为先、互谅互让,最终让几年来互不登门的亲兄弟破除心结,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合力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

滕以庆 王永德 庄宣一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