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平方公里,茅洲河水系、巍峨山、公明水库、大顶岭森林公园等蓝绿生态本底纵深环绕,与中国香港、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基地形成半小时创新活动圈……光明科学城就像一粒科学的种子,正在深圳北部大地破土萌发。
源头创新,是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今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布局建设”。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深圳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要求深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光明区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目标。光明科学城将立足全球视野,服务国家战略,通过布局一批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一大批科学研究顶尖人才,释放出强劲绵长的发展动能,助推深圳驶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高速路,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进展>>
首期确定落户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建设光明科学城是广东省委、省政府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源头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部署。
2018年4月1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将科学城布局在光明区,要求光明以最高水平、最高标准谋划建设科学城。
首期确定落户光明科学城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有6个,分别是脑模拟与脑解析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等。目前,正积极争取具有内核生长功能的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的设施落户光明科学城。
其中,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项目总投资6.6亿元,主要建设高通量制备平台、高通量实验室表征平台、高通量中子谱仪平台、高通量计算与数据库平台。项目建设的四个平台定位明确、功能完整、相互关联,可实现从设施、合成、表征到计算反馈的新材料开发全链条覆盖,预计2022年完成装置建设。
合成生物研究设施项目总投资约9.4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设计学习平台、合成测试平台、用户检测平台及医学转化平台。项目有助于完善整个“设计-合成-测试-学习”的研究闭环,解决合成生物领域重大瓶颈问题,预计2023年完成装置建设。
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建设内容包括脑解析模块、脑编辑模块、脑模拟模块。设施建设将极大地提升深圳市生命科学基础、临床前应用研究以及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推动深圳市类脑智能产业的发展,预计2023年完成装置建设。
8月29日,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筹建启动大会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汇丰商学院举行,此举标志着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建设选址正是在光明科学城,将建设世界一流的精准医学成像设施,实现人体医学的精准系统观测,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研发提供“一站式”服务,该大设施的建成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与健康医学研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规划>>
构筑“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空间格局
光明科学城将构筑“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空间格局。“一心两区”即光明中心区和装置集聚区、产业转化区,“绿环萦绕”即蓝绿活力环。根据4月4日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深圳市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以“蓝绿为底、组团镶嵌、乐居宜业”为原则,建设一座开放创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绿色智慧之城。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城市风貌,坚持“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塑造舒展起伏、疏密有度的城市空间形态,形成“北林、中城、南谷”差异化的城市风貌,形成“湖光山色入城,蓝绿活力交织”的田园都市。
装置集聚区是光明科学城的核心区域,将重点布局科学设施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三大集群”。其中,科学设施集群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布局具有内核生长功能的稀缺性大科学装置,并为大科学装置衍生发展提供空间保障;科教融合集群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布局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科学城输送创新人才,引入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等大科学装置及配套科研平台;科技创新集群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布局产业创新条件平台、共享实验室、产业转化加速平台等,促进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融通发展。
光明中心区作为科学城综合服务中心,定位深圳北部集商业、文化、游憩、休闲配套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光明中心区规划科学公园片区,将在光明中心区布局一个占地2平方公里的科学公园、两横两纵的主干道路,由深圳市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组成的慢行绿带,以及由多个地标式高端商务综合体构成的商业街。“绿环萦绕”即蓝绿活力环,将为科学城提供高品质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重点为光明小镇规划区域。光明小镇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总投资300亿元,将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知名特色小镇。
保障>>
形成高效有序的市区两级联动机制
光明科学城肩负着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重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光明区建设发展的“总龙头”。科学城所孕育的基础理论创新需要厚积薄发,但科学城的建设必须争分夺秒、夜以继日。
2018年5月,成立光明区科学城建设指挥部和7个专责小组,统筹推进科学城各项规划建设工作。7月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的深圳市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在深圳市的高度重视,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大力支持下,光明科学城发展规划、空间规划编制和科学城启动区土建项目等各项工作得到高效推进。
由于科学城建设的公益性、非盈利性特征,形成高效有序的市区两级体制机制是首要问题。
2018年5月至6月,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带队分别赴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研究协调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市区两级工作机制等事项并形成一致意见。
目前,光明科学城已构建了高效顺畅的市区联动机制。光明区与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多次召开联席工作会议,保持紧密对接,协同推进光明科学城发展规划、空间规划编制和科学城启动区土建项目各项工作。
光明区还积极推动参与对港合作,2019年1月23日至24日,参加深圳市访问团,拜访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就如何充分发挥香港基础研究实力雄厚优势,共建标志性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方面进行探讨。
创新>>
8个“科学+”引领
推动规划建设
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标全球最高标准、最高水平规划建设光明科学城”的要求,光明区明确了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任务2019年时间表。《光明区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2019年工作方案》已于3月19日正式印发实施,以“科学+规划”“科学+创新”“科学+开放”等8个“科学+”为中心,形成35方面共148项具体任务,全面推进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其中“科学+开放”,即做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共用和港澳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争取深港协同的特殊政策试点;科学+产业”,要求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强化产业应用研发,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预计到2019年底,光明科学城建设的基本框架体系初步确立,总体发展规划、空间规划等顶层设计全面稳定,区域创新资源分布更加合理,协同创新机制逐步完善,装置聚集区、光明中心区和产业转化区建设全面启动。
启动区土建工程项目拉开了科学城建设帷幕。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建工程项目主要是为脑解析与脑模拟大科学装置平台、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平台建设空间载体,并提供相应的综合研究平台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下,仅用7个月即全面完成项目立项、方案设计、用地审批和施工总承包招标工作;2019年1月25日,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建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光明区还将加快推动其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加快规划建设,提前谋划一批基础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前沿技术交叉平台落地光明。
科学之光引领新征程。光明科学城将坚持“科技引领、开放合作、统筹协同、辐射带动”的原则,以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核心,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为主攻方向,以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为抓手,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和协同开放创新,打造世界级大型开放创新网络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原始创新和未来产业策源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
据《南方日报》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