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见到西海岸新区工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刘洪亮时,他正戴着眼镜,驻足书架前专心阅读当日发行的第一期《青岛西海岸报》。从事多年党史工作的他,正重新结识这位陪伴工作多年的“老朋友”。
“作为党史工作者,我们编写各种党史书籍,离不开报纸,首先需要参考的资料便是地方党报,这些白纸黑字的史料价值,是其他形式的媒介难以取代的。”从1985年进入当时的胶南县委党史办公室,直到如今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史研究中心,刘洪亮从未离开过党史工作一线,至今已有34年。作为重要工作依据,《青岛西海岸报》前身61年的报纸变迁,也烙印般深刻留存于他的记忆中。
“1958年7月1日,青岛西海岸第一份报纸《胶南大众》报创刊。”刘洪亮告诉记者,《胶南大众》报便是西海岸党报的“开端”。“1960年9月30日,《胶南大众》报停刊。再到了1989年2月10日,青岛开发区第一份报纸——《希望》报试刊,是年3月28日正式创刊,1994年3月28日,《希望》报改名为《青岛开发区》报,1995年1月该报停刊。2000年5月29日,《青岛日报·开发区新闻》报正式出版,2003年1月1日,更名为《青岛开发区》报,当年10月13日更名为《青岛开发区新闻》报,当年12月19日停办。2002年9月,《乡情》创刊;2005年1月《胶南市讯》创办,后更名为《新黄岛》报,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为今天的《青岛西海岸报》。”说起西海岸的报纸沿革,刘洪亮如数家珍。
看过《青岛西海岸报》的创刊号,刘洪亮发布了一则朋友圈信息——“从报纸变化看时代变迁”,配图便是《胶南大众》《胶南市讯》《新黄岛》《青岛西海岸报》四份报纸。
“变迁是个很宽泛的概念,直观来看,印刷报纸的新闻纸,从《胶南大众》的草浆纸已经变成了现在的全木浆纸;编辑人员从当初的10余位增加到了现在的几十人;刊次从3日刊变为了5日刊。从内容来看,历经时间长河的积累沉淀,不断延续的报纸也记录下了西海岸恢弘的变迁史。”刘洪亮说道。
“除了传递好党的声音之外,报业工作者和党史工作者有个共同使命,便是资政育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有一个崭新的开始,让我们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了。”刘洪亮说,“另外,报纸留存历史的使命也极为重大,人的记忆毕竟有限,而党报记录的历史则更加真实全面,权威公信,必将成为后人参阅的重要史料。”□ 本报记者 李亮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