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真假难辨恶意吸费,当心“李鬼”APP

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新华视点

为方便打理财务,济南市民韩先生下载了一款名为“XX银行信用卡”的APP,不久后却发现银行卡被盗刷、莫名被贷款等情况。到银行营业网点核实,被告知所安装的客户端是高仿的。

网上转账缴费、处理罚单、买火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记者调查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高仿APP“鬼”影重重大设陷阱

济南市民成栋前不久为网上处理汽车交通罚单,试图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公安部推出的“交管12123”APP。搜索结果第一位的为一款名为“12123”的软件,且APP图标为一个“违”字。下载使用后才发现,这款APP功能和页面都极其简陋,是一款高仿APP,不仅无法处理违章,还含有大量广告。

记者在多个应用商店检索发现,此类APP“李鬼”并不少见。例如,北京公交集团推出的“北京公交”APP,可用来刷码乘公交。但在安智网、酷安网等应用市场中检索“北京公交”,排名前几位的应用多为“北京实时公交”“北京公交在线”等APP,下载量最高的达30.8万次。打开上述APP后,界面非常简单,也不具备刷码乘车功能,且都包含不少广告。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高仿APP还通过伪装成官方软件窃取用户个人信息。

记者发现,高仿APP除了集中在垂直的生活服务类软件,同时在电商平台的应用中也较为普遍。烟台市民马翘楚告诉记者,她曾在某应用市场搜索“淘宝”时,下载了一款名为“淘宝特卖”的APP,进入后发现,平台内不少商家销售价格低廉的山寨货品,并且购物的“三包”“退换货”等条款都不齐全。

记者联系了北京公交部门、山东交警部门以及淘宝服务热线,分别核实高仿APP“12123”“北京公交在线”“淘宝特卖”等是否与官方推出的应用有关联。相关工作人员均告诉记者,这些APP与官方应用无任何关系;类似高仿APP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使用者。

5万元即可开发一个高仿APP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高仿APP开发者为第三方公司甚至为个人,网络上无法查询更多开发者信息。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高仿APP盈利主要靠应用内的大量广告赚取广告费,这类APP开发难度并不高。记者联系了一个APP开发团队,并向对方提出想开发图标和名字都模仿一款学习类应用的高仿APP。对方表示,只要不是要求“一模一样”,就都可以实现。费用在5万元左右,开发周期大约一个月。

业内人士表示,开发一款高仿APP,花费数万元可以长期赚取广告收益。应用市场在对上架的APP进行审核时,机器审核只进行病毒和兼容性测试,人工审核一般只审核名称、内容是否存在违规,对APP名称、图标、宣传语等内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数应用市场都疏于甄别。记者查询了多个应用市场的相关条款,只有“华为应用商店”等极个别应用市场在相关条款中要求,上架应用不得与其他开发者应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外观、名称、主题等。

已形成危害用户网络安全的产业链

360发布的《2018年双十一购物安全生态报告》显示,一个月时间内虚假仿冒主流购物APP的数量接近4000个,覆盖设备超过30万个,高仿APP已形成危害用户网络安全的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近期福建、河北等地网信部门关停下架的应用中不乏高仿类APP。福建泉州网信办今年8月下架的43款违规APP中,就有模仿“天天快报”等APP的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说,高仿APP对于正版应用的模仿,已经涉嫌侵权,同时对用户产生了实质性危害。但是,目前在打击高仿APP的过程中,存在多方协调难、举报下架过程漫长、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给一些不法企业从事违规行为提供了空间。

多位专家提醒,用户在使用APP过程中,尤其遇到要求转账汇款等情况时,应仔细分辨应用真伪,不轻易接受对方指令。此外,APP中要求点击的不明链接,用户也要谨慎甄别,尽量不在不明链接里输入个人信息,以免信息遭泄露。 (据新华社)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