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雪 本报通讯员 冀志强
黄岭村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西北隅,地处大村镇藏马山脚下、围山河路畔,现有户数91户、人口231人,于2014年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2016年8月,驻青某部队定点帮扶黄岭村,开启军地联合共建的序篇。通过落实专项扶贫政策、引入多元社会扶贫力量等举措,短短几年时间,黄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摘掉了“穷帽子”。
用“软硬兼施”实现标本兼治
据了解,驻青某部队经过充分调查后研究确定实施精准扶贫生态示范园、黄岭村综合服务中心等5个帮扶项目。项目的建设使村民有了致富渠道,让小山村实现了大蜕变。
在基础硬件方面,部队投入资金10万元,改造提升村庄党建活动室,建设标准化基层党建活动阵地,让党组织在加快村庄建设发展上发挥主导作用;在软件配套方面,大村镇党委实行“社区党委负责制”,下移党建服务重心,将规划建设、社会治理等统一纳入社区平台统筹运作。同时,部队还投入帮扶资金100万元,建成设施完备的村庄综合服务中心;投入150万元,实施村庄主路硬化、自来水改造、监控等7项工程,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综合体。此外,规划实施藏马山围山河路改造拓宽工程,打造景观漫游大道,串联并推动沿山23个村庄的发展。
项目建设使村庄面貌和形象发生巨大变化,乡土气息和原始生态得到保留保护,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以产业扶贫谋长远发展
无产不兴村。部队投入30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建设黄岭精准扶贫生态示范园,由西海岸供销集团负责运营,每年按帮扶资金总额6%的比例给予村集体收益分成,村集体可实现年增收18万元。目前,村庄已流转土地1520亩,户均土地流转年收入5000元;园区务工村民劳动季节务工收入达2.4万元。部队帮扶为村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作为帮扶项目的执行者和受益者,黄岭村也凝聚各方扶贫力量,全力推动村庄实现长远发展。
芝菌产业是大村镇特色优势产业。黄岭村借势镇政府扶贫模式,将2015年度省定贫困村帮扶资金40万元,投入精准扶贫产业园,建设食用菌大棚,由园区租赁使用。园区按投资额15%的比例向村庄缴纳租赁费,村集体年可增收6万元。同时,黄岭村还利用省定贫困村帮扶资金180万元,购买优质商业资产对外租赁,实现每年租赁收入达14.4万元。此外,利用扶贫资金30万元,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村集体可获得发电收益5.3万元。
在扶贫路上建设美丽乡村
在部队精准扶贫生态示范园基础上,黄岭村引入企业产业项目和管理运营,升级打造黄岭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致力于打造集现代农业产业与乡村田园社区相融合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推进土地流转项目,村集体年可增收15万元,全村居民每年土地租赁费近50万元,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
此外,黄岭村还利用好部队和地方各级扶贫资金,将美丽乡村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在推动村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健全的基础上,立足村庄自然生态、乡风民俗等优势,规划打造美丽乡村,发展工艺美术、农业旅游等多种业态,构建一条支撑有力、效益突出的经济产业链条,推动村庄真正脱胎换骨、强势发展。
未来,黄岭村将在巩固和保障部队定点帮扶工作的基础上,夯实脱贫成效、扩大扶贫成果,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一条让村庄振兴、村民世代受益的发展之路。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