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梅雪
今年第一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山东港口青岛港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经营,确保了严峻形势下港口稳健发展,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实现逆势“双增长”,迎来首季“开门红”。
保持港口“零疫情”
自今年年初以来,山东港口青岛港密切关注国内国外疫情动态,严防死守做好港口防疫工作。制定37项具体措施,严控“门卫闸口、上下船口、楼宇入口、服务窗口”四个重点,日均查验进出港区车辆2.4万辆次,人员2.5万人次。针对近期国外疫情暴发态势,制定12条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严防外来船舶疫情输入,目前已安全完成国外疫情地区来港船舶作业556艘次。
疫情期间,青岛港还有力支援了口岸单位、兄弟港口疫情防控工作,并构建海上“绿色通道”,保障防疫物资运输。今年一季度,青岛港共作业运送防疫物资船舶87艘次,接卸应急物资878标箱。全港捐款捐物合计450余万元。截至目前,青岛港保持了港口“零疫情”。
港口生产形势向好
4月7日,THE联盟在中国北方港口开通的首条中东直达航线——山东省港口集团·THE联盟青岛港中东集装箱航线正式首航,这也是今年以来青岛港开通的第三条集装箱航线。在疫情全球蔓延的严峻形势下,世界各大船公司纷纷情定青岛港,足以印证对山东港口的发展信心和合作决心。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青岛港货物吞吐量排名超过上海港、广州港,升至全国第三位;集装箱吞吐量排名超越广州港,升至全国第四位。
据了解,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青岛港深度融入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抢抓战略机遇期,坚持各项发展指标不动摇,瞄准客户和市场需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势,在各业务板块实现新发展。
坚持海陆双向发力。海向,正利/德翔东南亚航线正式上线;威海港“锦州-威海-太仓”集装箱航线开通,打通威海港至江浙地区、长江水域的直达运输通道。陆向,淄博内陆港首列“五定”班列开行;“济南董家镇-青岛港”班列成功运行。3月份,全港海铁联运完成14.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3%。
抢抓政策红利推动业务创新方面,今年山东自贸区政策实施后首个油品政策落地,国内首票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在青岛港报关出库。同时,生产效率屡创新高,在马士基发布的2020年1月全球挂靠码头综合绩效排名中,青岛港QQCT排名第一。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疫情期间,山东港口青岛港主动对接客户、提升服务,全面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青岛港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减费让利系列政策和山东省港口集团部署要求,主动为客户提供优惠政策。同时,出台集装箱“四项承诺、八项保障”等服务政策,保班集装箱船舶1200余艘次。
针对疫情期间港口客户的痛点、难点,青岛港全面开展用户需求调查,制定了30项畅通物流的具体措施,连续开辟“黄岛-高唐-武安”等3条公铁联运全程物流通道。今年一季度,董潍输油管道三期工程顺利投产,为客户搭建起更加高效便捷的原油产业链“黄金通道”,全面助力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