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传承!一家三口齐上疫线

□本报记者 陈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众多舍小家为大家的医务人员挺身而出,传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有这样一户人家,他们一家两代人走上一线,“父子兵”、“夫妻档”互相鼓励,并肩作战,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医者大爱。

主动请缨去前线抗疫路上承家风

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健共体泊里分院口腔科刘文正是众多白衣逆行者之一,他的父母也是医务工作者,从医救人的家风传承让他不惧风险,奋战一线。“每次患者康复,父母都会很自豪。”长期耳濡目染,让刘文正选择了从医。

1月28日,刘文正主动请缨去交通监测点工作,这一决定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为早点适应工作,在值班前一天,刘文正便跟着值班“老师”学习物资清点、医疗垃圾收集等基本工作。第二天正式上岗,他早早来到监测点开始工作。

监测点远离市区,很多同事上夜班不方便,刘文正多次主动替同事上夜班,常常24小时连轴转;车流源源不断,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他在岗上不敢喝水,尽量不去厕所;户外值班经常吃不上热乎饭,脚上也长了冻疮……每当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刘文正就用父母常说的一句话“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来鼓励自己。

连续工作不休班父亲疫线挑重担

刘文正的父亲刘洪年是滨海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疫情发生后连续10余天吃住在单位。

为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实做细,他对辖区摸排出的49名武汉返乡和22名湖北(武汉外)返乡人员上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测量体温和健康指导;辖区企业复工后,与业务骨干进企业进行防疫指导。连续工作44天没有休班,刘洪年略显疲惫,同事劝他休息一天,他却说:“现在疫情防控吃紧,我多干一点,职工就能轻松一点。”

有时工作忙起来便过了饭点,泡面成了最常见的工作餐;因为过敏,在医院打了三次针,手上又青又紫还肿得厉害。“选择了做医生,就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疫情防控期间,正赶上刘洪年50岁生日,没有蛋糕、没有团聚,当家人们向他祝贺时,他才记起来。“大家平安就是我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刘洪年说。

全家抗疫难相聚母亲当起联络员

刘文正的母亲任海萍是区人民医院疾控科副主任护师,疫情发生后,她成为医院的一名抗疫志愿者,每天加班加点完成各项数据上报工作。

从事护理工作多年的她,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严重,但她仍然接过在医院大门口执勤的任务,一站就是一天。儿子刘文正担心她的身体,经常打来电话询问。“不用担心我们,工作要紧,任何时候都要想着努力学习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治病救人。”任海萍总是这样回复。

一家三口人虽然同在西海岸新区,但是聚少离多,任海萍成了家庭“联络员”。休息时她会用手机联系忙碌的父子俩,一家人每天在“线上”团聚片刻,互报平安、互相鼓励。“疫情过后要做顿大餐,包儿子最爱吃的饺子,补过一个除夕团圆夜;订一个蛋糕,为老伴补过50岁生日;一家三口一起回老家探望老人,尽儿女之孝。”任海萍畅想着疫情过后的幸福生活。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